中新社宁德12月31日电题:四代传承“江南丸”:舌尖上的童年记忆
作者 叶茂 池惟强 叶林萍
“只要天气好,我都会拄着拐杖到摊位吃上两碗‘江南丸’,一碗甜的一碗咸的。”福建宁德市蕉城区七旬的陈大爷笑着告诉记者,他对“江南丸”是情有独钟。
“江南丸”又名元宵丸、上元丸,分甜、咸两种口味,先将糯米磨成粉后和水制成皮,甜的以糖、芝麻和研碎的花生仁等制馅,咸的则是肉馅,包成汤圆状,放入沸水的锅中煮熟即可食用,皮薄、味美。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到杭州微服出访,见到有人制作这种丸子,包法特别、形状像荔枝,又因它没有固定的名字,因此取名“江南丸”。
在蕉城,最有名的当属位于一小巷内的彭记“江南丸”。几乎每天都来光顾的陈大爷告诉记者,10多年来,吃“江南丸”已经成为他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每次老板都会多给我几粒。”
藏在小巷内的彭记“江南丸”,摊位虽小,却已是四代传承,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回忆。48岁的彭君贞,是现如今的第三代“掌门人”;她的侄儿彭石玲,是第四代传人。
每天清晨6点,彭君贞和彭石玲姑侄俩就会开始一天的忙碌,从购买“江南丸”所需配料到制作,从泡米到包皮均是纯手工制作。而这些,都在他们的小作坊里完成。
记者在现场看到,彭石玲站在石盆前,一手扶着石盆边缘,一手则在石盆中不停地揉搓经过泡制的糯米粉、粳米粉。这样揉搓而成的米团,具有一股淡淡的米香。
“这样每次搓都要20到30分钟才能完成一次要包的量,因为是纯手工制作,所以每天做的量是有限的。”彭石玲说。
而此时,彭君贞则坐在一旁的桌子上制皮。只见,彭君贞将米团截下一点放在手心揉成圆团,用食指按一个洞,在两只手的作用下沿着洞口按成一顶顶如帽子形状的皮。之后,加入主料作馅,“扣”紧洞口下锅煮熟,“江南丸”就此出炉。
据彭君贞介绍,其叔公一代就开始做“江南丸”。叔公小时候家里穷,10几岁就到浙江杭州谋生,看到西湖边上有对夫妇在叫卖“江南丸”,被其美味所吸引,于是学来手艺,回到宁德自己做“江南丸”。
“那时候是挑着扁担到处叫卖,顾客听到叫卖声就会来品尝,每到有庙会了,生意更加的红火。”彭君贞告诉记者,她16岁就跟着叔叔开始学做“江南丸”,一直做到现在。
“小时候在这边吃‘江南丸’的孩子们,现在渐渐地长大了,有的已经参加工作了。”彭君贞说,每次他们回到小巷吃“江南丸”,都会回忆起小时候的情景。
四代传承的“江南丸”手艺,不仅有着彭家人的坚守,还有着小巷深处那抹不去的乡愁,以及古老手工艺的味道。然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江南丸”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
“因为它是纯手工制作,每天做的量是有限的,收益又不是很高,店面又很贵养不起,都没什么人愿意做这个了。”彭石玲的言语中尽显担忧。
“我觉得它是一种老工艺,也是一种历史,(我)会一直做下去。”彭石玲说道。(完)
八闽千姿:四代传承“江南丸”:舌尖上的童年记忆
2015-01-07 09:30:03 来自:中国新闻网 评论:0
相关热词搜索:四代|八闽|千姿
上一篇:杨占勇:江苏集群的大道之行
下一篇:野人部落追求自然本真味道带来更多美食惊喜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