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28日电 年逾2500岁的中国大运河已获世界文化遗产殊荣,然而运河保护仍然不容乐观。有关专家表示,“入遗元年”,应是运河保护的新起点。而运河保护,应虚实并举,做好保护、利用两篇文章。
保护不能停:北方河段断流断航 南方河段需改善水质
绍兴段是浙东运河的中段。2008年,绍兴投资巨额资金对环城河、运河园等进行整治改造。绍兴市水利局副局长邱志荣坦言,目前一些古桥、古纤道、闸、坝仍然年久失修,部分河道淤积,需尽快解决。
在北方,运河北京段的保护现状也不乐观,当地运河均已丧失原有漕运功能。闸、仓库、码头等遗产功能已经完全丧失,只有部分桥梁仍保持着通行功能。而运河天津段,不少河段还水量不足,不少桥梁没有达到净空标准,恢复通航难度较大。
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孙英民说,河南有7处运河遗产,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堙没千年后,经过近几年的考古发掘才重见天日,土遗址脆弱,受风雨侵蚀后容易风化、垮塌和剥蚀,而通济渠遗址和永济渠滑浚段虽不再通航,但也担负着防汛、排涝、浇灌等功能,水质控制和环境控制的压力很大。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原常务副馆长周新华认为,目前虽然中国大运河的北方段已经断流断航,但是即使是干枯的河道也有保护价值;而南方段仍肩负着水运大动脉的责任,重点需要改善水质。
保护“虚实并举”:既重实用功能,更要注重大文化范畴
“过去我们对大运河作用的认识偏重于交通运输的实用功能,实际上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遗产,包括城市规划、漕运文化、建筑文化等。”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徐吉军研究员表示,未来的运河保护更要注重大文化范畴。
而记者从北京市文物局也了解到,当地运河的遗产结构同样是“虚实并举”,实是指已经确定的40处物质文化遗产,虚则是指已经确定的11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与运河相关的地名、传说和风俗,此外还有78项大运河遗存,正等待进一步的历史考证与考古发掘研究。
北京市通州区文物管理所原所长周良说,大运河是一条叠加的“文化线路”:它是一条物资交流之路、文化传播交融之路,又是一条制度文化的承袭之路、运河环境与社会的变迁之路。
做好“整体保护”和“合理利用”两篇文章
“中国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迎来了它2500年岁月里的新的生命周期。”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刘曙光表示,目前中国围绕大运河保护已经产生了诸多开创性的成果,包括“整体保护、片段申遗”策略,覆盖大运河全线的遗产监测和档案体系等。
刘曙光表示,未来大运河的保护、管理与利用,核心的问题是做好“整体保护”和“合理利用”两篇文章。“整体保护”应该把那些自身价值非常突出但又未列入世遗清单的运河遗产放在突出的重要位置;而“合理利用”则要围绕服务和改善民生的目标,把活态的、静态的运河遗产的价值发挥与具体的宣传、展示措施相结合。
孙英民则表示,大运河河南段遗址核心区涉及乡村城镇,其卫生环境、植被环境、人文环境等需要进一步控制,需要尽快建立稳定的管理机构,落实好遗产保护规划和管理制度,加强遗产管理监测。
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拱宸桥位于杭州市拱墅区,区文广新局局长黄玲表示,近20年,全区一直致力于建设运河文化带,先后修复了小河直街、桥西直街等历史文化街区,建起了京杭运河博物馆等。“只有充分发掘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激发广大市民对运河的热爱,从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到保护工作中,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双赢。”(记者冯源、段菁菁、关桂峰、李鲲、桂娟、郑思远)
编辑:SN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