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艾滋拆迁队幕后黑手是谁仍不明
2014-12-27 05:40:03   来自:今日早报    评论:0

  “黑拆”“血拆”“艾滋拆”一再上演

  到底是谁在操控“拆迁部队”

  南阳官方:目前尚未查清是否有人利用艾滋病人威逼拆迁

  近日,“艾滋病拆迁队”惊现河南南阳一拆迁小区,这群人自称是艾滋病患者,恐吓居民声称不搬走就感染他们,这种极端的拆迁手段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近年来,“黑拆”“血拆”一再上演,甚至发展成“艾滋拆”等极端形式。

  一桩桩惨剧、闹剧的背后,究竟谁在对普通群众暴力相加?谁在幕后操控形形色色的“拆迁部队”?

  截至记者发稿前,南阳政府声称尚未查清这伙人到底是不是艾滋病患者及其幕后黑手。

  “拆迁部队”的组成:三类人员充当“打手”

  据南阳市房地产开发公司三厂小区居民反映,这些“艾滋病人”12月初住进该小区内,还拿出病例卡证明他们患有艾滋病,并在许多墙上喷涂“艾滋病拆迁队”等字样,见到居民就恐吓说不搬走就感染他们。一些不堪忍受的居民已经搬走。

  在不少地方发生的强拆中,“拆迁部队”总是冲在最前线。记者调查梳理发现,这些“拆迁部队”主要由三类人员组成:

  ——城管、警察等执法人员身影最为常见

  在一些地方性法规中,经由行政机关确认属于违章建筑,且逾期拒不拆除的,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这也是城管、警察屡屡冲在暴力拆迁一线的原因。

  河南一名长期从事拆迁的基层干部说,尽管出发前对城管执法人员反复训诫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但当冲突发生时,场面很容易失控。这名干部反思,“这些冲突一再发生,主要是事前工作没有做好,如果程序公开透明,充分征求民意,沟通协调,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

  ——拆迁公司在不少暴力拆迁中扮演不光彩角色

  此次南阳艾滋病人拆迁事件中,针对是否有人利用艾滋病人威逼拆迁,公安部门正在调查中,同时,对负责该项目拆迁的南阳市迁安拆除公司停业整顿。

  河南郑州一家拆迁公司合伙人告诉记者,搞拆迁工程,只要不出现事故,稳赚不赔。拆10万平方米,挣三四百万元不是问题。“但想揽到活儿,还是得有关系。一般由当地政府先把工程给房地产开发总公司或有资质的拆迁公司。我们是从这些‘头包’手上揽活儿,有时是二包、三包后才到我们手里。”这名合伙人告诉记者,大部分拆迁户拿到补偿款都能顺利搬走,也有少数钉子户,到了最后期限还赖着,只能强制拆迁了。如把人打伤,家电家具损坏了,都是先由政府部门出面协调,最后由开发商、拆迁公司各拿出部分赔偿。

  ——受雇佣指使的各类人员

  记者调查发现,房地产开发商、村干部等雇佣指使的社会闲散人员,甚至涉黑团伙成员参与暴力拆迁也是愈演愈烈。

  在今年10月发生的云南晋宁征地冲突事件中,施工方事前组织的数百名持械着统一服装人员与村民发生激烈冲突。据昆明市公安局通报,经调查,这些人员主要由项目施工方有关负责人从自己经营的公司等处组织而来,所统一使用的作训服、头盔、盾牌是其在市场上以非法渠道购买获取。

  北京才良律师事务所统计,仅2013年3月底到4月初的一周内,媒体就披露了3起车祸致拆迁户死亡事件。

  暴力拆迁背后是暴利,要完善官员问责机制

  长期关注拆迁问题的北京市才良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才亮说,拆迁要按照《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设计的程序进行。从目前发生的案例看,“黑拆”“血拆”许多都是为了赶进度,绕开程序铤而走险,暴露了一些地方官员追求政绩、利益,忽视公平正义的思想根深蒂固。

  记者调查了解到,不少地方政府为了规避违法风险,采取了“委托社会力量动手、自己背后撑腰”的拆迁模式。在所有强拆事件中,补偿标准往往是引发冲突的导火索。在无法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或开发商便指使“拆迁部队”采取“非常规手段”,速战速决,导致“黑拆”“血拆”时有发生。

  “暴力的背后是暴利。”中山大学政务学院教授肖滨说,“首先是开发商受利益驱动,无视法律;其次是背后有地方政府支持,至少是默许。征地拆迁必须经过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要真正站在群众立场上,开发商也好,拆迁公司也好,不敢这么大胆地践踏法律。这反映出一些地方官员和开发商利益勾结的程度之深。”

  “没有问责机制,才会纵容地方官员庇护或指使非法强拆。”王才亮说,在很多案例中,暴力拆迁无论造成多么恶劣的社会影响,都没有被问责,反而受到政府的默许甚至鼓励,所以才会一再发生。

  据王才亮介绍,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违法自行组织强制执行,事后司法监督却落空。无论是诉政府违法或是诉公安不作为,行政诉讼都难以立案。

  专家建议,为防止“黑拆”“血拆”一再上演,一方面要完善官员问责机制,引发冲突事件后,上级政府要对下级官员进行问责,纠正当中的不作为、乱作为;另一方面要通过法律程序、法律渠道、调解机制解决拆迁带来的实际矛盾。据新华社、央视

(原标题:到底是谁在操控“拆迁部队”)

编辑:SN067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新华社今年连发10次“钱去哪儿了”引热议
下一篇:安徽24家花炮企业状告省政府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