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吴斌 与一些城市片警式的治安管理模式相似,街坊们日后发现自己社区的环境问题,可以举报并找到专门的片区责任人。这一旨在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的做法,明年底将在全国所有市县推行。
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向各地各部委下发《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明确提出,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建立倒查机制,对发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任期内环境质量明显恶化,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利用职权干预、阻碍环境监管执法的,要依法依纪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实际上,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已经提出,“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重庆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黄锡生对南都记者表示,作为一个警示性的条款,对官员能起到威慑作用。
“但在具体操作上会遇到一些问题”,黄锡生说,环境问题导致的原因很复杂,责任划分也很难明确区别,什么样的程度构成严重,什么样的程度才要追责,也是实际操作中的问题。
《通知》还要求各市、县将自己的辖区划分为若干个环境监管的网格,并在每个网格内,“逐一明确监管责任人,落实监管方案”。
国务院还为之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监管网格的划分方案要在2015年底前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并向社会公开。这意味着,这一网格化环境监管模式,明年底前就将在全国推开。
专家 应向老百姓公开网格负责人联系方式
事实上,不少地区此前已经实行网格化的环境监管制度。如河北从2014年初起,建立起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监管体系,在网格内实行“五定”:定区域、定人员、定职责、定任务、定奖惩。从各地的试点来看,最小一级的网格区域一般是以村委会或居委会的行政区域为单元,以村(居)委会为责任主体。但很多地方并没有将负责各自网格的环保“片警”的名单和联系方式公开。“此前网格化的环境监管,在街道、乡镇内部是公开的,但未向老百姓公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说。
常纪文认为,未来应该逐渐向老百姓公开网格负责人的名单和联系方式,这些环境监管信息向社会公开,“将责任明确到岗到任,有利于举报”。
中华环保联合会督察诉讼部部长马勇对南都记者说,如果能够真正做到网格环境监管方案的全公开,就像大城市负责各自片区的“户籍警”一样,明确哪个片区归谁管,“针对性更强,解决问题将更切实,有利于追责”。
不过,目前通知的表述更多是原则性的监管途径和方法,并未对公开的范围做明确的规定。“后期还需要有其他相应的配套机制和措施”,马勇说。
常纪文则对南都记者表示担忧,“环保部门有个特点就是监管人员少,事业单位人多”,他说,网格化监管的核心就是依靠基层,“现在环保监管在基层和乡镇一级基本没有人,依靠市和县的环保部门下去督察,监管不会有大进展”。
常纪文表示,环保部门的很多经营性人员,应该改由市场来承担,从而让更多人到基层去监管,“应进行一次人员结构的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