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教育100%进课堂,3.6万名中小学生活跃在运动场,形成班级、年级、校际“三级联赛”制度,新修建60块标准足球场地,招聘体院足球专业毕业生扩充教师队伍,编写《中小学足球课程县本教材》……经过本报的连续报道,法库校园足球“生生踢球、班班有队、校校参赛”的良好氛围引起了各方关注。近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研究中心主任吴键、辽宁省足球项目管理中心主任周铁民等专家对法库走访调研,对校园足球的发展现状及未来方向展开讨论,并提出建议。
“快乐”是校园足球普及的出发点
从事足球运动20多年的辽宁省足球项目管理中心主任周铁民,对校园足球的发展有着自己的思考,他始终认为“快乐”是校园足球普及的出发点,而法库校园足球的做法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校园足球想普及,必须注重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在快乐中接触足球,在足球里享受快乐。喜欢是做好一件事的源动力,只有发自内心的爱上足球,才会让孩子们在今后训练中克服困难,有坚持下去的勇气,也往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将孩子从教室引导到操场上,周铁民认为是发展校园足球的第一步。“我看到法库的孩子们在操场上做足球小游戏,玩得不亦乐乎。这点非常好,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参与热情,也能很快形成一种校园足球的氛围。老师们引导孩子参与足球运动,不仅是为了提高孩子的身体机能和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以体育精神健全孩子人格。”
夯实基础“金字塔”才不会头重脚轻
“13亿中国人找不出11个踢球的”——这是公众诟病国足的一句话。庞大的基数人口不等于有效的足球人口,在足球运动员数量上,“金字塔”的塔基不宽,国家队这个“塔体”自然不会高。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也提出,校园足球应依照“一校一品”模式,保证每天一节足球课,保证每个学生学会踢足球。在周铁民看来,法库校园足球已经有了广度——3.6万名中小学生参与,那么接下来可以在深度挖掘足球人才方面下功夫。“在公共课、大课间等普及教育的同时,有天赋的人才自然会显露出来,这时候就需要区别对待。只有夯实基础,中国足球的‘金字塔’才不会头重脚轻、摇摇欲坠;只有培养出‘塔尖’级的足球人才,才能证明寓球员于校园的做法行之有效。”
踢球的有学上 上学的有球踢
“现在校园足球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小学联赛搞得好,中学的孩子无比赛可打。”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研究中心主任吴键说。通过多年的调查研究,他发现由于面临升学压力,中学联赛冷清很多,而那些“传统校”“定点校”的设立将本就不多的足球苗子网罗一空。“校园足球想走的远,四级联赛制度的建立不容忽视,比赛是对训练的检验,也是发现苗子、聚集人气的重要平台。”
针对中国校园足球的现状,对比其他城市校园足球的发展,吴键认为,“一些地方的校园足球主抓定点校,就一支队、十几个人,这就和少体校没有什么差别。而这方面,法库校园足球的发展比较均衡、全面,小学、初中、高中形成联赛制。”
育人是发展校园足球的根本
在吴键对校园足球发展的思考中,“县域”成了很重要的一个概念。“中国古代就有‘郡县制’,所谓‘县域’和它类似,一个县的中小学球队之间的比赛就在学校里举行,形成足球的‘县域’文化生态。不管孩子踢得好不好,至少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教育。像法库这样区域性整体推进校园足球,在全国也是独树一帜。”
法库校园足球摒弃了功利化,不以竞赛、成绩为考核标准,是吴键最为欣赏的一点。他说,校园足球的本质还是在于育人,“开展以校园足球为代表的集体类体育运动,所追求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教育家马约翰指出,体育是激发爱国热情和养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校园足球千万不要走偏了。”
周铁民也认为,校园足球的“法库模式”之所以成功,离不开法库县委县政府自上而下的重视,离不开体育、教育部门的默契配合,也离不开学生、家长的多方支持。
本报记者 唐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