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国记协第八届理事会第二次常务理事会在京召开,中国记协主席田聪明讲话。高国全 摄 资料图
“当记者最重要的就是要‘吃透两头’”“报道不能只站在你这个省、这个地方、这个单位,一定要有‘全国观点’”“报道前你首先要掂量一下这篇报道有多大的分量”……在第15个记者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了中国记协主席田聪明。
隔着一张堆满报刊、图书、文件的办公桌,田聪明将自己的新闻从业经历、对记者职业的深刻理解向记者娓娓道来,关于职业认知、新闻理想、时代机遇等话题也在近两个小时的交流中一一展开。
“记者职业是很神圣的,我很敬畏”
《中国新闻出版报》:您对记者这个职业是怎么认识的?
田聪明:在我脑子里,记者职业是很神圣的,我很敬畏、很敬仰,认为是绝对不可玷污的。对任何玷污记者形象的人和行为,也一直秉持“零容忍”的态度。
1974年11月15日晚,我头一次踏入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的大门,虽然当时只是借调半年,但我也是满心的不愿意。因为我对他们当时的报道根本不赞成,每天都是“形势大好”“越来越好”“到处莺歌燕舞”,根本不实事求是。听到我这么说,当时分社一位老记者拿来一本书给我,书名叫“我们的经验”,里面全是吴冷西、朱穆之、穆青等新华社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业务文章。我看完以后,觉得这些老领导在篇篇文章中始终贯彻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真实,强调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为了真实就必须深入调查研究,为了真实必须到实践和人民当中去。直到现在,我始终认为那本书是我走上新闻道路的启蒙教材。
在之后的半年里,分社的记者带着我下去采访,走到哪里就吃住在哪里。这个时候我已经明白,原来我印象里那些在特殊历史时期的报道,并不代表“本来意义上的新华社”,也越来越明白,要真实就要调查研究,就要经常深入到实际中,和群众“混在一起”。当了记者就不能离开实践,不能离开群众。我为什么这么敬重记者这个职业,容不得任何行为玷污记者这个职业,就是这么来的。
《中国新闻出版报》:对初入新闻行业的记者,以您的经历,觉得应从老一辈新闻工作者那里学些什么?
田聪明:1975年10月,我正式调入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开始真正学习采访报道。那时候每次稿子写出来,我自己认为已经写清楚了,可一到老记者那里,就说这个没有交代清楚,那个角度不对,这个特点没有抓住,老记者一讲我觉得挺有道理,可自己再一写就又不对了。
当时,我开始考虑自己究竟适不适合做记者。就在这个时候,当时的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戴邦了解了我的基本情况后说,“小田,你是学理论的,平时又很注意学习,而且对农村基本情况非常熟悉,有条件做好记者,两三年可以上道。”他告诉我,当记者最重要的就是要“吃透两头”。上,吃透中央精神,下,吃透基层实践,然后把二者结合起来,放在全国视野下掂量一下这篇报道有多大的分量,有分量你就报道,没有分量就不报道。还有一位老记者跟我说,新闻无常规,怎么能说清楚就怎么说,要解放思想,不能迷信。
这两位老记者使我增强了信心。但是话好说,做起来并不容易。关键是你要刻苦,要坚持,要不断学习、调查、思考。我当时采取“学艺加偷艺”的办法,自己下功夫一遍两遍、三遍五遍地写,真是废寝忘食。我看到别人报道内蒙古的文章时,经常闭上眼睛先想如果我写,导语是什么,下面写什么,用什么材料,然后再看人家怎么写,从中学艺。严格算下来,我那段真正当记者只有两年多时间,可是靠着刻苦,我的报道很快就登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
“记者进入一个‘大有作为’的时期”
《中国新闻出版报》:面对当前中国发展的新形势,您想对现在的记者们说些什么?
田聪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新的工作局面已经基本打开,良好的新形象也在国内大多数人以及国际上不少人的心目中得到了认可。同时,国内不论改革、发展、稳定,势头都是好的。我认为,记者进入了一个新的大有作为的时期。因此一定要抓住、要珍惜,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从深度和广度挖掘新闻,成就也一定会是无可限量的。
当然,记者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非常清醒。我认为,要想做一名清醒的记者,做一名有志于在这个时代有所作为的记者,一是要研判形势、深入实际、了解民情、吃透两头,万不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二是要考虑读者有哪些疑问,要激浊扬清,让拥护的人打消顾虑,给糊涂的人指明方向;三是要抓住机遇、经受考验,抵住经济利益的各种诱惑。
《中国新闻出版报》:您说“记者要‘吃透两头’”,现在记者在这方面做的够吗?
田聪明:很不够,不是一般的不够。新闻工作者现在需要克服的大敌主要有两个:一是浮躁心理;二是抵不住经济利益的诱惑,虚假新闻、新闻敲诈、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等新闻界毒瘤都与这条有关系。因此,我希望新闻单位的领导能够重视起来,多组织新闻从业人员培训学习,经常提醒他们,以防失足。
当然,在媒体面临生存压力的背景下,记者确实很难避免浮躁心理,也很难抵住金钱诱惑。我想,这不仅考验记者自身,同时也考验新闻单位的领导。我建议新闻单位在记者考核指标上进行调整,加大好稿的权重,而不是一味追求发稿量,让记者成为挣工分的记件工。
“一旦被金钱绑架,只会一事无成”
《中国新闻出版报》:您对记者这个职业充满敬畏,但现在有些人对自己所从事的记者职业并没有敬畏之心。
田聪明:是的。一些人对这份工作的理解只是求碗饭吃。我在新华社担任社长的时候提出一个口号——“人人了解新华社,人人热爱新华社,人人为新华社作贡献”,目的就是要增强大家的职业认同感和敬畏之心。我想,既然你选择了记者这个职业,你就不能考虑太多个人私利,就必须对这份职业心存敬畏。
《中国新闻出版报》:您觉得新闻理想与现今这样一个市场经济社会相矛盾吗?
田聪明:是有些矛盾的,因市场经济本身就有盲性。但我认为,有新闻理想且刻苦坚持的记者能够取得成就,可是现在真正有成就的记者并不多,不少比较平,在百姓心目中留不下什么印象。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缺乏新闻理想且不能刻苦坚持的记者,只能是踏了石没有留印,抓了铁没有留痕。
《中国新闻出版报》:常常听到一些记者称自己是“新闻民工”,对此您怎么看?
田聪明:我认为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现在讲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但很多人一讲到自己就不自信了。记者在深度和广度上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但一些记者对这个职业没有自信心,甚至做了市场的奴隶。我认为,一旦被金钱绑架,最后只会一事无成。
《中国新闻出版报》:您认为,记者节对记者来说意义在哪里?
田聪明:我想,记者节的意义就在于提醒我们要牢记自己是一名记者,记住你的一言一行要对得住记者这个称号。因此,每到记者节,应该提醒大家、教育大家,认识到记者这个职业是高尚的、神圣的、纯洁的。
我们常常说记者是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但是,对历史的见证和记录,这是记者采访报道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当中,记者是发挥了作用的,这种作用是推动力。因此,记者节还要让记者永远记住自己是见证者、记录者,同时更要记住自己是社会发展进步、改革发展稳定的推动者。(记者 晋雅芬)
【编辑:王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