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坝坊在万江下坝,从一片民居危房到现如今的繁华,其兴起完全依靠民间的自发力量。它被外界誉为东莞的798,更是“小资”的代名词。记者 卢政 摄
市城乡规划局公布《东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本报讯 (记者龙成柳、李直建)昨日,东莞市城乡规划局对《东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进行公示,并征求公众意见。
《规划》显示,东莞将建立包括4个层次及2个重点的完整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同时划定8处历史文化街区,8条景观廊道及5片风貌区。
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体系
据了解,本次规划范围为东莞市行政管辖区,面积2465平方公里。《规划》的目标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改善人居环境,传承城市文化,促进文化、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规划》显示,东莞将建立完整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包括历史文化名城(市域)的总体保护、历史城区的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的保护、文物古迹与历史建筑等4个层次以及东莞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两个重点。
《规划》中,市域历史文化保护包括5类要素,即山水形胜、传统聚落、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将分别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与要求。
划定八处历史文化街区
根据《规划》,东莞还将划定中兴路-大西路、兴贤里、象塔街、下坝、余屋、周屋、竹园、大雁塘等八处历史文化街区,并分别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同时,《规划》根据东莞实际情况,共划定可园、县署、钵盂山、天宝工业园、东莞艺展中心(雅田玩具厂)、鳒鱼洲工业区、南城福地彩管厂工业区、旧市汽车总站(莞城)等八处历史地段,并分别提出针对性保护要求。
此外,《规划》根据东莞历史城区内、历史文化资源现状分布的实际情况,构建了文物古迹和遗产展示体系,并作出历史文化主题旅游开发引导。
历史城区将分五片风貌区
市城乡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东莞历史城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首先作为珠江三角洲城镇体系代表地之一,东莞历史城区体现了利用山水资源的传统城建思想。”
上述负责人说,东莞历史城区具有岭南近代城市变迁的形态特点与风貌特色,并保留了岭南近代骑楼建筑、园林景观以及名人故居。“东莞历史城区还是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也正因上述原因,《规划》中关于历史城区的保护内容也显得尤为具体。《规划》显示,历史城区的主要保护内容为传统格局、历史风貌、空间尺度及其相互依存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等自然景观和环境,具体包括城市历史空间拓展轴线、山水格局、景观通廊、历史街巷格局、整体风貌和重要空间界面等七大内容。
其中,东莞将划分8条景观廊道及5片风貌区。
历史城区保护七大内容
(1)城市历史空间拓展轴线保护:保护由“大西路-振华路-西正路-万寿路”形成的城市历史空间拓展轴线。
(2)山水格局保护:保护东引运河、珊洲河等水系与钵山和盂山(人民公园)等自然山体。
(3)景观通廊保护:保护珊洲河、东引运河、中兴路-和平路、珊洲桥-振华路、西城楼-西正路、人民公园-东正路、阮涌路、中山路-教场街等8条景观廊道,并严格控制廊道宽度范围内的建筑。
(4)街巷分级管控:根据历史街巷现存的实际状况,采取分级保护的策略,保护构成历史街巷格局的街巷名称、走向和街道轮廓尺度,以振华路—西正街—东正街为主要保护街巷,同步加强构成历史城区内树枝状道路格局的中山路、中兴路、兴贤里、旨亭街的道路景观建设,根据道路职能,发展特色街道景观。
(5)风貌分区保护:本次规划将历史城区划分为民国骑楼建筑风貌区、旧城风貌区、公共建筑风貌区、园林景观风貌区与自然景观风貌区等5片风貌区,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指引。
(6)界面控制保护:根据历史城区不同的空间特征,将主要景观通廊沿线空间界面划分为骑楼界面、传统风貌界面、园林景观界面和滨水景观界面4类。
(7)建筑高度控制:分区控制历史城区的建筑高度,保护景观通廊。
作者:龙成柳 李直建
本文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