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对于生活在东北小城的我,是从小的梦想。与大海的多次邂逅,让我得以圆梦。而做幸福的人,对我来说,却容易的多。
这一次,当我带着老妈长途跋涉来到深圳,古村里安静的徜徉的时候,幸福感再一次油然而生。
鹤薮古村,是我从未听闻过的一个地方。上网百度,也只有最近几年大家感受慢生活的驿站的信息而很少有历史。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与老妈感受慢生活的心情。
每天早起赶海,拍日出,捡拾贝壳,给老妈拍照。早餐后小憩一会,下午时光,我都游走在不大的古村的巷道里。从窄窄的巷道,古老的砖瓦,及小巷中不慌不忙走过的人的脸上感受那份恬淡。
古村不大,古屋已经不很多,有些已经破旧标注了危险无法居住,有些已经进行修缮即将成为客栈。而仍然居住的房屋大多也是外来务工者居住。破旧沧桑。我只是一个过客,都对老屋有一种难以言表的亲切感,而老屋的主人,一辈又一辈在这里又演绎过怎样的故事,深远历史中又有怎样的印记铭刻?
闲逛中,曾看到一座祠堂,无人看管却干净整洁,我看不懂供奉的何人但却看到刚燃过的香火。祠堂墙壁上赫然雕刻着村志。村子的来历村里的老人也已经无从考究,但经考证也有千年。祠堂旁一座废弃的房子上有鹤薮小学的字样,随已废弃,却能看出这个村子过去就是一个很重教育的地方。
尽管这里的古屋很多已经破败,但仍然可以看出当初的建筑格局,一栋房子很多户,每一户格局相同,而一栋房子与一栋房子之间距离不过一米左右,都是小小的窗户,大约只有四十公分宽。一楼作为厨房和门厅,二楼是卧室。没有在南方生活过的我,简单的理解我这样的小窗户也许是为了防止潮湿和台风的侵袭。房与房之间的巷道或青石板或碎石块铺就而成,与白墙黑瓦相呼应,更显沧桑感。
沿小巷深入,小巷深处正有两位老妈妈在聊天,于是走过去与他们攀谈。她们说的应该是粤语吧?我无法听得太明白。她们看我拿相机对着她们,年老的一位开始遮住脸拒绝。我告诉她们,我是带母亲去她们这里玩,我母亲75岁,然后问她们高寿?也许是她们看我母亲与她们同龄,也许是天下母亲心是相同的,她们也连说带比划的告诉我,年长的老妈妈87岁,略小一点的也已经79岁。给三位老妈妈合影,祝福老人都能够健康长寿。
终于在一排老房子门前看到有人在洗衣服,赶紧走过去,说明想看看老屋的心情。住老屋的是一个四川的大嫂。夫妇两人在鹤薮做点小生意,孩子扔在老家,不舍得租住新房子,老屋凉快又便宜。见我要进屋很热情,但又很抱歉的说太脏了。谢过大嫂,走进老屋。很久远的感觉。一楼是厨房,踏步上楼,木楼梯已经磨出凹陷。楼上只有一顶白帐篷和崭亮的竹凉席能看出这里还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地板的空洞和小窗透过的光,让人倍感凄凉。
在一个无人居住的老屋里,我看到了挂在墙上的照片,一男一女,应该是故去的老人的照片。我不明白屋子的主人怎么会把老人的照片留在墙上,也许是因为老人不舍得离开么?另一间老屋里,地下小小的桌子上摆放着酒杯和香炉,同样不知道在那里搞过什么样的祭奠。但我想,我作为一个游客都对这里有种不舍,那么老屋的主人们世世代代在这里,更是留下无法忘却的记忆。
看过略显得沉重的老屋,而一条小巷之隔的一些老屋已经修缮一新,这里据说已经被一个集团收购,在修旧的基础上作为客栈来接待像我一样来感受慢生活的人
这些维修好的老屋,即有传统民居的特色,又植入很多现代元素。夸张的涂鸦,雅致的白栅栏和色彩艳丽的小花。还有大红的对联和门神,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西合璧,倒也符合现代人张扬不羁的个性。
我所住的乐筑客栈和其他很多客栈一样都是村里人自建的新楼房。新楼区没有古村那样有规划,但每家客栈都是不一样的风情。各种招牌也是充满新意和个性。这样的地方,真的适合三五个好友,或者几个家庭,不谈工作,不想生意,纯纯的亲情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