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圣保罗10月25日专电题:《汾阳小子贾樟柯》台前幕后两个发展中大国电影人的对话
新华网记者荀伟 王正润
当地时间25日晚,由巴西国宝级导演瓦尔特萨列斯拍摄的、以中国著名导演贾樟柯为主角的纪录片《汾阳小子贾樟柯》亮相2014圣保罗电影节。放映当晚,电影院门口一度排起长队。
同一天,与纪录片一同发布的还有新书《贾樟柯的世界》。该书由陪同拍摄的法国资深影评家让米歇尔弗罗东与纪录片导演萨列斯合著,讲述了他们对贾樟柯电影的理解与感受,并记录了贾樟柯每部重要电影的创作思路和历程。
影片缘起
这部纪录片从策划到拍摄历时六年,人们最想问的是:为什么要拍贾樟柯?
据贾樟柯本人回忆,与萨列斯相识于1998年柏林电影节,当时他的《小武》和萨列斯的《中央车站》分获青年论坛单元大奖和最佳影片金熊奖,之后他们开始互相关注对方的电影。现年58岁的萨列斯是世界级著名导演,其代表作有《中央车站》《摩托日记》和《在路上》等。
2007年,贾樟柯第一次来到圣保罗电影节,当时电影节组织了一次他和萨列斯的谈话节目。准备了很多问题的贾樟柯惊讶地发现,萨列斯的问题更多,那次对谈几乎成了萨列斯单方面的采访。“他对我电影的熟悉和理解让我非常感动,”贾樟柯回忆。
电影节结束时,萨列斯告诉贾樟柯,要为他拍一部纪录片,并写一本书。贾樟柯当时并没有当真:“我当时根本不相信这么一个享誉全球的导演能有时间真的去拍我,去写书,当时觉得听听就算了。”
2008年戛纳电影节,两人再次相遇,萨列斯表示已开始做拍摄的准备工作,贾樟柯那时仍然以为他是说着玩的。又过了一段时间,萨列斯的新作《在路上》完成在美国的宣传之后,他告诉贾樟柯即将要写书和拍片了。“我那个时候才意识到他真是要拍啊!”贾樟柯很是意外。
萨列斯在谈到自己的感悟时说:“感谢这6年的时间给予我的沉淀,因为这6年中,贾樟柯仍在用他的作品持续震撼着我。”
“如果说一部电影是从影院灯光熄灭时开始,那么贾樟柯的电影对我来说,永远不会结束,”萨列斯如是说。
一同回乡
在刚刚闭幕的罗马电影节上,电影节主席马克穆勒称这部影片是“第一次由两位发展中大国导演进行的对话”。
2013年底,贾樟柯带领萨列斯与摄制组重走了他当年的拍摄之路,辗转于北京、汾阳、平遥和山西的一些小城,拜访了他童年的故乡和现在工作与生活的地方,采访了他的家人、朋友、长期合作的演员、剧组成员等等。
在此过程中,影评家弗罗东和萨列斯对贾樟柯进行了累积30个小时的采访,试图进一步走进这位中国导演的内心世界。
谈起被拍摄的心态,贾樟柯说:“拍的时候我几乎没觉得是在拍电影,只当是来了个老朋友,我就带他去我老家,去我成长的地方看看。他电影最终的主题是什么,要呈现我的哪些角度我都不知道,我只是带着他走。”
“带萨列斯回去也帮我回想起很多以为自己已经忘记的事情。”贾樟柯带萨列斯重回他童年时居住的院子他已经十几年没回去过了。
这位44岁的中国导演在解读本片时说:“如果你同时看过他和我的电影,你就会理解为什么他要拍这部纪录片。我们的电影大部分都在路上,我们的社会有相似之处,我们的经济发展以及我们的电影之间都有相似之处。但最重要的是两个人的相遇,两个人真的就碰上了,而且他们就是投缘,才会有这部纪录片。”
畅谈创作
萨列斯曾这样阐述自己拍摄这部纪录片的理由:“贾樟柯的作品有其独一无二之处,对于他来说,电影就是记录变革中的记忆的一种形式,他的电影刻画了那些没有权力的普通人在社会变迁中真实的存在。”
“而更独特的是,他拒绝对作品中那些(生活在极端情况下的)人物进行道德意义上的、先入为主的评判;反之,他寻求一种社会现实和电影拍摄之间的平衡。”
新书《贾樟柯的世界》作者之一弗罗东则在文章中写道:“贾樟柯的作品是超越时间、空间和文化的,你可以在其中同时感受到平凡和不平凡。即使不懂中文,你依然会受到震撼,甚至可能这种语言的障碍反而帮助你更深刻地了解那种存在的厚重与渺小。”
同时,贾樟柯也对自己过去的作品有了新的理解:“我发现事实上我一直关心的主题都是人,只不过我在拍摄这个主题的时候,没有把人跟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关系切断。所以不是因为我对变迁感兴趣而去拍电影,而是因为我对人感兴趣,而恰好拍到了变革。”
萨列斯提起令他印象深刻的一幕。两人站在平遥的城墙下,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贾樟柯对他说:“这就是我拍电影的理由,因为我知道远处有人活着。有爆竹声的地方可能是有一个婚礼,或者葬礼,也可能有小孩过生日,人们聚集在一起,生活着。”来源新华网)
《汾阳小子贾樟柯》台前幕后两个发展中大国电影人的对话
2014-10-27 13:53:53 中国涪陵网 评论:0
责任编辑: 来自:[db:来源]
相关热词搜索:贾樟柯
上一篇:主流手机广告插件涉窃取隐私
下一篇:华扬联众副总经理王海龙:内容生产与品牌营销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