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频道 > 科学 > 正文

深海油气开发:“无备”即是有患
2014-10-08 13:58:11   中国涪陵网   评论:0

“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日前在南海北部深水区发现陵水17-2气田,平均作业水深1500米,为超深水气田;而且测试井可日产天然气5650万立方英尺,相当于9400桶油当量。

 

随着国内主力油田大部分已经进入三四十年的开采期,多数油田的采出程度高达70%,海上油气的开发被放到了愈发重要的位置。

 

在中科院力学所研究员、中科院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十五”重大合作项目首席科学家吴应湘看来,陵水17-2气田的发现,对我国的能源发展和布局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世界油气开发的长远发展和战略变化会产生较大影响。

 

不过,与深海勘探的如火如荼相比,我国深海装备的发展却一直不尽如人意。

 

“装备造出来了,却没有海洋工程愿意让其进行性能测试。”中国石油大学海洋油气研究中心的顾继俊说,这几乎是所有深海装备面临的尴尬。

 

开发非常有限

 

南海有“第二波斯湾”之称。据估算,南海主要盆地的油气资源量为707.8亿吨,其中天然气资源量为58.2万亿立方米,石油资源潜在量为291.9亿吨。不过,这些油气资源大多分布在3000米以下的深海里。

 

一直以来,我国海洋油气勘探主要集中在渤海、南黄海、东海、珠江口等水深只有几十米到两百米的大陆架等浅海地区。

 

在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刘毅军看来,对于我国来说,1500米水深已经是典型的超深水,陵水17-2气田的发现说明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基本具备在深水、超深水自营勘探的能力。

 

吴应湘说,下一步主要是实现工程开发。

 

然而,勘探到气田并不代表着可以架设井架进行开发,还要对油气田的开发潜力进行评价,气层厚度、含气量以及将来运输分离的成本等都要考虑进去。

 

“在海面上,打一口深水井的成本在4亿~5亿元人民币。”近年来,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孙珍一直与中海油合作,致力于开展深水盆地成盆机制与油气潜力的研究。她表示,大型油气田的回报必须在亿元以上,才会被列入开发的范围,否则会入不敷出。

 

事实上,南海的油气盆地一半以上都还没有进行勘探开发。尤其是在南海南部,中国还没有建设一口勘探井。

 

技术发展滞后

 

《世界深水报告》称,44%的油气储藏在深水中,而现在深水油气的开发量仅占总油气储量的3%。中国南海深水区已成为世界石油界重点关注的目标之一。

 

我国深水勘探的序幕在2006年才开启。那时候,对于深水,用孙珍的话说就是“还没有概念”。“深水的勘测还处于起步状态,很多东西都是在摸,你用经验在一个盆地看到的和在另一个盆地完全不一样。”

 

起步晚,也意味着我国的深海油气开发不论是设备还是技术上,都与国外存在很大差距。

 

“1500米对我们来说是超深水,但国外已经达到了3000余米的勘探深度。”顾继俊说。

 

对于深水作业来说,钻井平台是进行油气资源开发的首要组成部分。

 

2012年5月9日,“海洋石油981”在南海海域正式开钻,作为中国首座自行设计建造的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981”集勘探、钻井、完井与修井作业等多种功能于一身,被评价为“为南海而生”。

 

然而,从开钻到现在,“981”一直备受诟病。“与其说是国产,不如说是拼装的,其中的动力系统、钻机、补偿系统等都是国外进口。”有专家向记者透露,“981”自从开钻以来,问题一直不断。

 

“‘981’仅是海洋油气开采前期的一个钻井,后面还需要生产平台和生产系统,包括深水管线的铺设。这一块用于深海的设备,国内几乎是空白。”顾继俊指出。

 

“不敢用”

 

事实上,与其说是没有国产深水油气装备,不如说是“不敢用”。

 

钻井环境条件随水深的增加变得更加复杂,而隔水管柱可以提高海洋深水钻井的环境载荷。不过设备投入使用之前,要依靠海洋实际工程在海上进行应用与测试,以检测其安全性和可靠性。

 

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宝石机械)自主研发的海洋深水钻井隔水管样机已经研制成功4年,可样机一直晾在那里,为寻找海洋依托工程而发愁。

 

“海洋油气开发风险大,一旦装备出现问题,风险可能不可控,谁也不愿意去冒这个险。”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海洋油气装备与安全技术研究中心副教授畅元江表示。

 

其实,宝石机械的遭遇是我国深海油气装备市场的普遍现象,很多装备企业的深海装备样机都纷纷止步于“海试”。

 

“实验室可以做试验,工厂也可以做场景的试验,但是要真正的投入应用,必须要做海事试验,检测其安全性和可靠性。”畅元江说。

 

建设一个公共的试验平台已是当务之急。事实上,科技部联合各大油气公司曾经有过这方面的举动,但最终止于几十亿元的巨大投资上。

 

一方面是急需设备的现实,一方面是国产装备试水困难,“无”备即是患。

 

对此,专家们表示,对于高风险产品不敢整体试用的设备,国内应该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通过局部代替、逐步使用,进口设备与国产设备双保险并行试用等有效方法推进我国油气装备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工程中不断完善其性能,促进我国深海油气的开发。

 

《中国科学报》 (2014-10-08 第4版 综合)

责任编辑:  来自:[db:来源]

相关热词搜索:是有

上一篇:滴滴打车的破冰之旅
下一篇:BBC:私人公司欲把小行星变星际加油站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