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的升温催热了手机维修业,但维修业的无序和乱象屡见报端,使得相关组织对这个问题也越来越关注。中国市场学会服务质量专业委员会日前公布“中国城市服务质量状况调查”,对北京、济南、哈尔滨3个城市的10个手机品牌30个售后服务单位进行暗访监测。调查结果令人惊讶:手机售后合格率仅为13.3%,还不足两成。
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膨胀过快,厂商们忙于占领市场,而产品售后保障却相对滞后。维修费用偏高、找不到维修点、收费标准不透明……种种售后问题令消费者无所适从,治理维修业乱象显得十分迫切。而堵住维修黑洞需要各厂商重视售后模式、升级诚信服务,同时相关主管部门通过正确引导和宣传保障消费者权益。
小手机大暴利,手机维修黑洞多
小手机藏有大暴利,手机维修的高利润已成为公开的秘密,智能手机一旦出现故障,维修费用动辄数百元甚至上千元,让消费者直呼“伤不起”。在暴利下,手机售后问题成为投诉重灾区,花招陷阱层出不穷。据环球网报道,消费者张女士购买的一款手机出了点小问题,本来只需通过系统升级即可解决,却被手机维修店店员要求拆机检查。最终的结果是,张女士本来只需支付30元升级费,最终却被迫承担480元维修费,白白多花了450元。在张女士看来,维修单位的这种行为很不负责任。事实上,利用消费者对手机技术的不了解来“小题大做”,从而赚取高额的维修利润正是目前行业内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消费者投诉的焦点。
当然,张女士的遭遇不过是“冰山一角”,手机维修市场的“黑洞”远不止这些。据天山网报道,新疆库尔勒市民小曹在维修手机上就碰到了一些新花样。其上网购买的一部装有伸缩镜头的三星牌手机出现问题,维修员建议更换手机的镜头组件。小曹同意以510元的价格更换,但是手机修好后,工作人员归还了手机,却没有退还换下的镜头组件。
以次充好、掉包手机配件、将手机小毛病放大乱收费……手机维修店宰客行为已成普遍现象。本来手机是小毛病,可“维修”后却毛病不断,不少用户都遭遇过连环招数的“残害”。
手机维修业畸形繁荣凸显售后服务能力短板
手机厂商售后服务能力的欠缺为手机维修行业滋生黑幕创造了条件。
目前市场在售的各大品牌手机,其厂商售后服务体系大多由三大类组成:一种是厂商自建或是经过资质认可的大型维修中心;一种属于厂商授权的中小型维修点,这些网点主要分布在中小型城市或者是大城市的非核心地段,大多采用全面外包的做法;另外一种属于市场上的杂牌军,也就是所谓的第三方维修点。
对于第一类正牌厂商来说,他们的维修服务网点往往在价格和服务上有着较为严格的规定,消费者的权益能够得到更好的保障。但是由于售后服务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正牌厂商下设的维修机构的数量偏少,且集中在大中城市,无论是从网点布局还是服务能力来说都无法全面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而对于第二类维修点,厂商往往只是提供零配件供应和简单的技术培训,然后就将服务外包,由于没有厂商方面的直接控制,这些售后服务的网点自然将盈利放在了首要地位,各种欺诈消费者的猫腻自然应运而生。
另外,市面上还有大量以柜台和小铺面形式存在的第三方维修点,它们声称能维修各类手机,其实就是手机维修黑店,这些黑店更是将利润放在第一位,提供的手机配件真假难辨,因此坑害消费者的新手法更是层出不穷。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维修店铺之所以坚持设置各类维修陷阱,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手机的维修环节存在暴利。据一位深谙三星、苹果手机屏维修行业的技术人员透露,目前市场上三星、苹果手机换屏业务利润远大于手机零售,一些维修店铺年利润甚至能达到几百万元。
自律与他律并举,把诚信还给消费者
黑幕重重,谁来为手机维修行业注入诚信呢?
“手机维修行业的乱象,来源于技术、信息的不对称。”业内专家指出,加强行业自律和政府监管已刻不容缓。
手机商家须加强自律。良好的企业售后维修服务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完善售后服务一方面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有助于拉近与消费者距离。因此,手机厂家应做好规范市场维修行为的工作,为授权维修点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让用户可以明白消费。另外,手机商家还应尽可能增加服务成本,完善售后服务体系。
与此同时,手机维修之所以存在诸多猫腻,正是因为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监管部门的监管缺失。当前,手机维修行业很乱,价格靠侃,缺乏统一的服务标准和行业规范,而实行明码标价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标准来约束已经混乱不堪的手机维修市场,让行业收费实现透明化、制度化。与此同时,监管部门也需提高手机维修行业的准入门槛,严格查处“黑店”宰客现象。
而作为消费者,在维修手机时一定要选择正规的维修点。如果手机在三包服务期内,则可以去指定维修点;如果在三包服务期外,也应选择证件齐全的维修点。如果不小心遇到欺诈行为,应及时拨打12315电话,或到当地工商所投诉,同时携带有效购物凭证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