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东洋经济》网站10月13日报道称,距苹果9月9日(当地时间)发布iPhone 6系列手机和智能手表Apple Watch至今已有三周时间,iPhone 6一直销售火爆,已有不少消费者抢购到手。
但另一方面,除商品销售外,关于苹果目前的战略思考和经营独到之处的分析报道却并不多。
左右苹果未来的显示屏变更
这个话题首先得从iPhone 6说起,。毫无疑问,显示屏的尺寸变化最受消费者热议。“太大了!”“塞进裤后袋会折断!”等怨声不断,虽然褒贬不一,但销售量却一直居高不下。
9月22日,苹果宣布,发售三天苹果的全球销量已超过1000万台。虽然存在通过倒卖流入中国等非首发市场的问题,但总体上影响有限。这也从侧面显示了苹果产品人气之高。
iPhone 6增大显示屏之举很自然地被认为是其宿敌安卓选择走大屏化道路的结果。对这一点,苹果也没刻意否定。此外,谁都已经意识到屏幕大型化已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
iOS的显示屏战略是与其自身的开发方针紧密结合的。第一代iPhone分辨率是320×240像素,之后的iPhone分辨率成倍数增长并向纵向延伸。以iPad为例,该机分辨率就达到了之前数倍的1024×768像素。iPhone在启动程序时不会强行扩展至全屏,而是保留四周边框的温和启动。
采取这种战略的理由是,在确保苹果为独家制造商的同时也有利于其保持自身在软件开发上的一贯性,硬件的运载负担也被降到最低。
一些批判早已在苹果预想之内
与之相对的是安卓自一开始就可匹配多种多样的大小和长宽比不同的显示屏。同时,从软件开发上来看,安卓也很有先见之明,其自身框架就可满足多种设计的需求。另一方面,开发者需要注意软件必须与多样的终端相适应,这会提升技术难度。特别是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启动相同程序时,需要相互确认运行情况。
另外,OS数据数据更新不仅牵扯到终端厂商也与移动电话从业者的判断相关。从这层关系看,iOS最新版的利用率很低,这一点在确认操作这方面看来也是减分的。
这一点被认为是苹果的“不连续性”(或称“碎片化”)而饱受责难,正因如此,本次发布的iPhone6因为显示屏和清晰度变动被认为是“言行不一”。
苹果当然知道这点,多个苹果相关人士对笔者称:本次的变动是经过长时间慎重考虑的。2007年iPhone刚发布时也被非议“画面这么大还能使用吗”,现在的iPhone6正遭遇类似情况,但很快就会风平浪静。
苹果相关人士这么说的原因不仅仅是出于自身立场考虑的。现在的智能手机早已不再是单纯作为打电话的通信工具了,不仅仅利用它机上网、运用各种软件,也越来越多地使用照相和各种社交功能。虽然并不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像iPhone6 Plus5.5英寸的大屏幕,但大众对手机屏幕尺寸要求中值也至少在4英寸以上。
另外一个备受争议的是设备采购战略上的问题。
iPhone作为目前市场需求量最大的产品,被优先作为零件供应的对象。但随着市场智能机款式的不断增多,iPhone的市场占有率不断下滑,在考虑硬件升级方向的时候也不得不考虑消费者不断提高的对分辨率和屏幕尺寸大小的要求。
之前苹果的一贯战略是,延续统一尺寸大小,整倍提升分辨率。但该战略从画面尺寸角度看与目前的智能手机发展趋势渐行渐远,从辨析率角度看,无法将分辨率速增增至多倍。这意味着,苹果必须走出此前的传统战略模式。
那么,怎样才能摆脱紧随安卓的窠臼呢?苹果采取的策略是是基于Scaler图像变化法。
画面逐步摆脱分辨率依赖症
如上所述,iPhone6系列为了能通用面向之前系列而设计的应用程序搭载了Scaler处理系统。虽然安卓也使用了相同技术,但苹果的不同之处在于拓展了包括UI(用户界面的简称)在内的各种项目。
另一个关注点在于iPhone6系列并不是单纯变大,而是通过“先扩大在缩小”的方法来保证自身品质。
根据机种的不同,会在显示屏相应大小的分辨率基础上再提升50%,以相当于iPhone5S三倍的像素进行内部渲染,再根据显示屏尺寸大小情况(如iPhone6 plus像素为1920×1080)相应缩小,这有利于消除边缘模糊和锯齿,使画面更加自然。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