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联二楼,曾经有两家书店,现在成了小饭馆;商业街还在的时候,那有家新华书店,现在是空调维修部;包图后面有家小书店,昨天下午去转了转,人去楼空……学人书店要关门了,交大将成为一所没有书店的大学。”一位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在校园BBS上发布了题为《没有书店的大学?》的帖子,字里行间满是失落。这份失落和无奈通过互联网蔓延开来,触动了很多人的心,其中就有一个从交大毕业7年的姑娘。
她叫赵忆嘉,是一名专利律师,在北京上班。因为那则帖子,她辞去了工作,回到上海,拉上两个同学,开始了挽救校园书店的创业,为大学创造一个温暖静思的人文空间。
没有书店的大学?
两年前,上海师范大学奉贤校区学人书店宣告关张,奉贤大学城成为本市首个进入“无书店时代”的大学城。而更早之前,复旦大学周边的3家书店相继倒闭,尽管几十位教授联名声援但华东师范大学学术书店大夏书店仍然关门停业……实体书店走向衰落,校园书店更是不断凋零。去年年底,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的学人书店也终于来到了“说再见”的时刻,书店关门的理由都如此相似:房租高,销量少,盈利难。
书店关张,老板去意已决,爱书学生心痛不已。上海交大船建学院博士郁程在交大生活多年。细细数来,他发现曾经那些陪伴左右的书店、报亭变成了中餐馆、日料铺、空调维修部、打印室,不然就是人去楼空大门紧锁。于是,郁程在交大饮水思源BBS上发表了《没有书店的大学?》,表达惋惜和无奈的同时,也发起了一场关于“挽救校园书店”的讨论。
去年11月的一天,摩肩接踵的北京上下班高峰地铁里,赵忆嘉在微信上收到大学好友吴晓璟转发来的这则帖子。“大学四年可能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是在很多年以后常常不断回望,一唱三挽的日子。在那段日子里,独立思考发现自己的灵光一现十分珍贵。而这份珍贵的发生,需要一个有温度的空间。”赵忆嘉认为,相对于忙着做作业、准备考试的图书馆,大学的书店才应该是这样的存在。与郁程在长途电话里聊了几个钟头,第二天赵忆嘉就从北京飞到上海,回到母校决定开始“挽救书店”。
今年1月1日,三个交大毕业生——已经辞去律师工作的赵忆嘉,辞去中学教师工作的吴晓璟及刚刚从法国留学归来的陈一帆,租下了原学人书店所在的房子。4月1日,公司注册成功,8日,交大校庆日,重新装修好的书店开张,起名曦潮。上海交大校友、著名教育家蒋梦麟著有《西潮》一书,书中分享了蒋先生在西方文化浪潮席卷中国古老大陆时的思考,曦潮谐音自此,就是希望为交大学子提供开阔视野的方便,让学生们能够心存理想和意志,在喧嚣尘上东方西方、古典现代的多元文化冲撞中找到自己的路。
校园书香生态系统
绝大多数书店经营者多少都有些出版业的背景,曦潮团队却是名副其实的“新手”。“我们对书、对行业都不了解,所有的一切都是从头开始学的。”赵忆嘉开始联络书商、跑出版社,吴晓璟自学会计开始管账,陈一帆负责书店的一切设计,还有郁程等一些学生一有空就来书店帮着张罗。书店开张到暑假前,虽然忙碌倒也有序,只是虽然开张了,但究竟要做成什么样的书店,团队一直在找。
小半个学期的摸索,暑期2个月的休整,一个逐渐清晰的方向在曦潮团队眼前慢慢呈现:“构建校园人文生活的常态”是曦潮的愿景,希望“常态”能带来生活方式,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孕育阅读、书香和思考碰撞的环境。“本然如初,当下即是”是曦潮的品牌理念,大致可以理解为:回归万物本来的样子,发现自身最真实的存在,然后“想到了,就去做吧”。
没有做过书业是团队的劣势,但同时也带来更多有趣的可能。“O2O”线上文化分享互动、线下文化沙龙和书籍服务结合的尝试,活动中文化、音乐和公益等方面的深度互动和浸染,都是曦潮独特的状态。两位哲学系老师和一位学生为边界读书会准备了整整一个暑假,这些活动与其说书店组织,不如说是校内师生自发的,他们参与了曦潮的形成。曦潮希望消费者不仅仅是消费者,而是更参与书店精神的构成。“我们希望创始团队像树根和树干,曦潮衍生的活动或服务就是树枝,员工是叶子,而师生就像‘细胞发电厂’线粒体,让整个书店系统充满生命活力。曦潮像水一样去拥抱和融合,潜移默化地构建校园人文生活的常态。”
这学期开学一个多月,曦潮已经迎来了300位会员和800名预约会员;作为“书香生态系统”一部分的“边界”读书会也已成为固定活动,这学期两名专业哲学教师要带领学生们深度阅读萨特的《自我的超越性》和休谟的《人类理智研究》,进行一场沉静的内省。接下来,书店还将与交大TED、思源公益合作,开展讲座、公益和互动沙龙等。
此外,团队还计划为上海交大、华师大闵行校区、紫竹园区提供书籍服务,实际上,书店要做的工作安排已经排满到3年后了。“我们总是希望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这是我们团队的核心。因此,书店要活下来对我们来说不是目标,活得好才是。”赵忆嘉说,“实体书店存在的意义,并非只是为社区读者提供书籍贩卖场所,而更应在于它带来的‘人之为人’的触及,比如思考的乐趣、自己与自己的相处发现,或是社交之外人与人、与思想、与审美直切灵魂的碰撞。因此真正意义的书店,应提供生命最本质的需求,当实现这个意义,书店当然可以非常健康地存活下去。真正好的,对消费者有意义的东西必然是可以健康存活的。这个健康存活,也包括财务上的。”
书店像一块吸铁石
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许多大学还是有书店的,只不过更确切一些,是有教辅书店,或者教材科。理工科见长的大学就没有文科见长的大学那样需要人文书店吗?答案绝对是否定的。交大学人书店的最后一任店长是从复旦学人关张之后到交大的,在此之前,教辅书一直放在交大学人书店最中间,老板说“这里的学生只买教材忙考试,不要随便乱改书的位置”。一段时间以后,店长还是把“考试书店”变回了学人书店,有的学生很茫然,有的却很喜欢。“曦潮书店的存在应该是给交大带来一种选择,一个跳出琐碎事物的空间,能够与自己、与智慧交流的机会。”赵忆嘉说。
“拥挤的书架,走道上刚好够容纳一张椅子。这是唯一可以保证独处的地方,我曾经在这里,从中午吃完饭到晚上闭馆,看完了《死神永生》。听着自己的心跳走出图书馆,天上河汉无声,鸟翼稀薄,我倒吸一口凉气。”交大材料学院学生华夏学的工科,但酷爱阅读,听遍了交大所有哲学课,他曾写下这段文字将包玉刚图书馆称作心中的精神家园。
华夏也是最早通过网络呼吁支持校园实体书店的学生,曦潮筹备的过程中他经常去帮忙,接着就留在店里看书。窝在书店二层的小空间里,沉浸在文字中,时间是最先被遗忘的,有时候一看就是夜深。后来赵忆嘉索性把大门钥匙留给华夏,甚至有时候他看看书上上网就在书店里过了一整夜。毕业后,曦潮成为华夏对母校最强烈的念想,也许也正是这段读书和思考的日子,让他坚定了梦想,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有经典、有新书、有科幻、有外文原版,曦潮的存在就像一块吸铁石,缓缓释放着磁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各种爱书人。“如果只有专业知识,再厉害也只是‘机器’,只有人文之光能更给‘机器’带来灵魂,变成人。”一位毕业生在曦潮的留言簿写到,“带走一本孟先生的《西潮》,让它作为人文之光的火种,陪我走上异国求学路。”复旦大学的李晨歌从网络上听说了曦潮书店,给曦潮的微信投书评稿,千里迢迢从杨浦区跨越整个市区到闵行交大来看书店,后来就变成了每周来,还把自己的古琴带来教大家。还有一个毕业生从吉林坐火车来面试想要加入曦潮运营团队……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