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和理科生,曾是所有的高中生无法避免的一种“身份选择”,他们只能二选一,要么选择读文科,要么选择读理科。
选择文科还是理科,每个人的理由都不同,或者是兴趣爱好,或者是逃避薄弱学科,或者是就业指向。
不过,新高考方案出台后,今年的高一新生面对的是——文理不再分科。也就是说,文科生和理科生,从他们这一届开始,有可能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
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样,最后一届文科生、理科生也是值得关注的。
在杭州高级中学,钱江晚报记者采访了一位高二女生小悠,她把记者带到了杭高亨颐园的碑亭,就是有着乾隆御碑和“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石刻碑文的地方,“这儿是我们鲁迅文学社的根据地。”她噌一下跳上那里的石墩,“前几天,学长就站在这里给我们讲俳句(一种日本诗歌形式)。”
这位爱好文学的姑娘,不出意外地选择了文科。
曾经想当科学达人,最终成了文学青年
小悠说,分班是在临近高一期末时进行的。她很干脆地填好了申请表。其实在这之前,她还是有过纠结的。
小悠还在念初中的时候,特别喜欢科学。她订了3年的《科学画报》,幻想着自己可以成为“谢尔顿”那样的科学达人。
到了高中,她发现那或许真的只是幻想。她的第一次物理考试,挂了。纵然她很努力地学物理,之后的每一次物理考试,还是一路红灯。
当然,小悠选读文科,并不是因为对理科泄气了。她觉得自己最热爱的,还是人文社科领域的东西。
她爱阅读,每个周末都泡在杭州图书馆,做完作业就浸润在书本里。
国庆期间她刚读完了《鲁迅作品15讲》,在小本子上做了整整10几页的批注,细到某篇作品中的某一个字。老师的批注是:这才是真正的读书。
平时午间休息的时候,她的耳朵里总是塞着耳麦,里面放着“蒋勋说红楼”。
家有工科老爸和文科老妈,“我觉得他们干别的会更好”
当浙江省成了新高考的试点省份,小悠这一届高二学生,就成了最后一届文理分科的学生。
站在那个意味着对未来进行选择的路口,向左走,还是向右走,难免有诸多纠结。
小悠原班级里最好的闺蜜,是公认的学霸,但就是因为她每门课都很好,矛盾就来了:她是生物竞赛选手,是老师看好的苗子,自然建议她学理;她个人的兴趣却在人文方面,立志要念英语系——恰恰又是一个文理兼收的专业。
“整整一个月,我俩一起吃饭时都在谈分科、谈未来。”小悠说。可惜最终的决定权并不在闺蜜手里,她的父母“先斩后奏”就帮她选了理科。
所幸,小悠的家庭,够民主。她爸妈的“身份”,也是平分秋色——老爸是标准工科男一枚,现在是高级工程师,用她的话说,“有点闷,又有点小闷骚”;妈妈是文科女,学的是商科,现在做会计。
显然,小悠爸妈的人生道路,确实照着他们当初的选择按部就班走下来,“我爸后来说,他当初选专业时,完全不知道这个专业是学什么。后来我妈总说,我爸应该学医,而不是学工科。”小悠则说,妈妈如果当老师,一定很受学生欢迎。
爸妈就笑笑,“那你选准了吗?”
选了文科班,理科依然无处不在
其实在文理江湖,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文科生大多是理科学不好,才被迫从文的。所以常常是文科生看理科生,觉得木;理科生看文科生,觉得酸。
小悠也听过这个段子,但她从没有这种身份上的自卑感。但有一次,她有了挫败感。
小悠现在的语文老师,同时还教一个理科班。她喜欢把两个班的作文集结成册,发到教室里传阅。
“我发现,理科生的作文反而更有深度。”小悠惊叹。比如上个月,老师点题《开学了》,有位理科生就写:开学了,作业又要做不完了,做不完怎么办,还是要一直做下去。“你不觉得很有禅意吗?后来他还写到了寿司之神的故事,自勉要坚持。但文科生普遍都在抒情。”
她把这个意外发现告诉了语文老师。老师心想,目的达到了,“理科生经常训练逻辑思维,而文科生常死记硬背,于是往往忽略对生活现象的思考,因而看问题不太深刻。”
这时,小悠才真正理解,新高考政策发布前不久,杭高校长尚可在开学典礼上讲到的“文理兼融”——文理科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学理科若缺乏阅读理解能力,何以理解科技文献乃至读懂理科试题?学文科若缺乏理性思维能力,又何以在表达时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呢?
难怪她原来不太爱听的历史课,现在越来越喜欢。“他不会像百家讲坛那样讲故事,开始觉得很无趣。但他会用独特的方法,把各种历史时间串起来,听完觉得思路特别清晰。”而那位老师,原本是个理科生。
她连未来的专业和职业都想好了
所以,小悠不断鞭策自己,虽然选了文科,理科也不能放。
在她看来,文理只是大方向,而她已经为自己定下了更精准的目标。“我想学社会学,将来也要当记者。”小悠的语气很坚定。
这可不是什么儿时的梦想,是她在听了无数场讲座、体验了许多职业后做的决定。
比如之前的“杭高人在场”系列讲座,她连听了8场。“有位学姐说,进入大学以后,一定要不断尝试,与自己专业不太相关的也要去试试。我很认同,其实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要不断接触社会,试过了才知道最适合自己的是什么,选择时才不会不知所措。”
“可是,现在的文科状元,最喜欢选经济了。”钱报记者逗她。她一点也不避讳:“那是因为学商科更容易有丰厚的物质回报和更高的社会地位吧。但人也总得遵从自己内心的喜好,那将是个独善其身的过程,你说呢?”她反问我。钱报记者深深体会到,小悠这样的95后,他们自信、独立、有主见,忠实地面对自己的欲望,对未来也更有规划。
采访的最后,小悠偷偷告诉钱报记者,“其实我早了一年读书,如果按规定时间,今年应该读高一。”她又狡黠地笑了。我想她的意思是,如果撞上新高考,她也不慌。
记者 徐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