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一年轻母亲虐打亲生女儿的视频,经由互联网瞬间传遍全球:仅因为4岁宝宝大便时弄脏了手和衣服,这位母亲便棒抽脚踹近5分钟之久……孩子的哭叫,触痛了人性共同的柔软之处。恨不能亲手“教育”虐童母亲的非理性冲动,使得中西方人士在情绪上前所未有地一致。
但在阻止虐童的理性应对上,中西方网友的行动和跟帖显出了差别。中国网友更倾向于通过视频曝光、大V转发舆论造势、志愿者跟进、警方介入,在万众瞩目之下,以集体的力量“教育”虐童母亲。看起来理性十足的过程,终归属于事后追究,耗时过长,成本极大,而救济却无法及时,既没能让孩子当时免受伤害,也无法保证她此后再不受体罚之苦,更不敢相信,这会对其他同样有体罚孩子行为的父母产生足够震慑。原因很简单,总要借助舆论和集体力量才能解决的问题,终归有限。
相较之下,外国网友的观点则更多倾向于“现场制止”:“周围邻居们就该联合起来教训一下这个殴打儿童的老妖婆!”“袖手旁观的人同样应该挨揍!”“他们又一次选择拍摄录像而不是去救那女孩!”“把孩子给我,让我照顾她,让她得到每个孩子应得的爱与关怀!”……中国网友自以为正义的声讨方式,结果却落得和这个虐童母亲一起,成为外国网友声讨的对象。虽然善良用心无分高下,但不得不承认,针对保护孩子的目的,“现场制止”无疑更有现实意义。
立即制止,立即报警,立即保护,中国网友并非不知道现场救济的价值。他们不乏见义勇为的勇气,却对制止家暴缺乏底气,或者说,缺乏这样的文化基因。中国人宗法观念浓厚,纲常伦理传统习俗根深蒂固,历史上甚至有过父母对儿女拥有生杀予夺权力的极端现象,且不受制于国法和良俗。虽然历史早就翻篇,但千百年种下的文化基因,仅靠现代文明几十年的冲击,就要完全剔除其在人们心底的影响,并不容易。所以,中国人在家暴面前进退两难,盖因缺乏对家暴零容忍的共识。
我甚至不怀疑这位母亲可能是“爱”孩子的。但基于同样的文化根由,这些也许从小就在父母棍棒教育中长大的孩子,为人父母时也会迷失底线。当然,受教育程度低,经济收入差,社会保障不足等现实因素,都可能激发他们的不良情绪,而缺乏自我约束意识的他们,又将发泄口对准孩子,甚至把这种教育当成“爱”。
关注了一个孩子,不等于我们可以帮助更多的孩子。同样,责罚一个母亲,并不一定就能让为数不少的类似江苏那位母亲的人走出教育误区。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无所作为。保护孩子是法律和人性共有的天职,全社会对家暴零容忍并非没有依恃,而警方和民政等公权部门也要依职权及时提供公力救济,使人们在制止家暴时既有底气,也有能力。如此,才能使个别父母在情绪失控时多一层社会监督和畏惧,少犯错误。这也是对那些父母最有帮助的“社会教育”,可以使我们共同关爱孩子,让他们在现代文明的阳光之下,免受伤害。 □曾茜 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