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了近两年(2012、2013年)全国和分省的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在全国范围内,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包括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公共事业管理、电子商务等15个专业。从省份来看,每个省份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不尽相同,有的与全国榜单还有所出入。
令很多人意外的是,这次全国和各省市上榜的专业中,有很多是开设不久的专业,这些专业曾因热门,而需求旺盛,然后又如此迅速沦为冷门,确实令人感慨万千。市场之变化多端,市场之无情,由此可见一斑。这是市场的常态,面对如此阴晴不定的市场,高校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和对策?遗憾的是,在开设专业方面,高校没有体现出应有的理性和淡定,而是一味地迎合市场。有的专业,短时间内有数十家、上百家高校一起上马,有的学校则一年上马十余个专业。市场规律是无情的,供过于求,必然造成“产品滞销”。某些专业的命运便只能是“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同时,如此这般“有条件也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专业,办学质量是无法保证的,对于学生是不公平的。因为急着迎合市场需求热点,很多专业的创建过程往往是“急就章”,办学条件并不完全成熟,有的甚至根本不具备办学条件,诸如办学经验、师资、实验室、实训场地、实习单位甚至课室、宿舍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缺陷,学生不可能在这样的条件下,得到良好的专业教育,他们的四年大学的成长,因此也无法达到应有的高度,从而在就业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此外,这些追逐市场潮流而开办的专业,通常还有一大弊病——专业设置太细、太窄。市场上物流行业兴起,就赶紧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主持人容易走红,就急吼吼地设置主持专业。此次榜上有名的公用事业管理也属于此列。这样的专业设置下训练出来的学生,尽管可能会在某个行业显得更加专业,但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适应性相对较弱,就业面也就不够广泛,从而影响就业。
问题最终又回归到大学要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市场需求变化多端,如果大学一味地迎合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只能是疲于奔命而事倍功半。
这并不是说大学就要对经济社会的需求视而不见,孤芳自赏。对于市场需求,大学既要“有所不为”,“以不变应万变”,也要“有所为”,在专业上进行适当调整。在这方面,我想应该遵循两个原则,一个是要扬长避短,兴办一些与原有优势专业关联度较高的新专业,这样能够保证办学质量,是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二是专业尽量要宽口径。比如说,物流行业的很多事情,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也能够胜任,显然,在工商管理专业中开设一些关于物流管理的课程,对于学生就业而言,要比开办物流管理专业好得多。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