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放式高校专业设置不可持续
2014-10-17 20:04:33   中国涪陵网   评论:0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全国和各地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电子商务、食品卫生与营养学、动画、广播电视编导等近几年颇为时髦的专业榜上有名。一方面是“热门”专业就业遇冷,另一方面却是很多高校申报设立新专业的热情不减:共有61所高校在一年内申报设立7个以上新专业。(据《人民日报》10月15日报道)

  这一冷一热的对比,再次将近年来热衷于设置新专业、扩大招生规模的高校置于尴尬境地。

  高校的新专业是如何“诞生”的?何以遭遇冰冷现实?

  近年来,借“跨越式发展”之名,高校的新专业数量堪称爆炸式增长。2014年4月,教育部曾公布201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其中新增备案专业达1804个。考察这些新增专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老专业改头换面变新宠”:专业遇冷?没关系,改改名字重新包装便可重焕生机,于是地理专业改成“地理环境管理与经济开发”、统计学更名“应用统计学”、哲学换上“应用哲学与领导宏观决策”的新衣……将原有的教师、教材、课程设置重新排列组合,七拼八凑、新瓶装旧酒。一是传统院校“不务正业”的无中生有:新闻专业热时,有多少师范类大学罔顾自身师资等基础条件的不足,仓促上马新闻学、广告学、传播学专业?艺考热时,又直接催生了多少播音主持、电视编导专业?

  新设专业是为了吸引生源;扩大生源是为了增加学费收入;专业的“高大全”和学生数量的猛增也令众多高校“档次”陡升。“3月申报,4月审批,5月列入招生计划”,有教育界人士曾如此描述某些高校一些新专业的申报过程。当教育为本开始让位于所谓的“跨越式发展”、当育人让位于逐利,一些高校必然罔顾自己的基础条件,盲目追求学科规模扩张。

  每一个专业的设置,都应建立在学科发展、社会需求、高校教育资源的基础之上,应着眼未来,为学生和社会负责。唯新是崇、盲目跟风的新专业设置潮,显然有悖学科发展的规律。当社会对“各领风骚没几年”的时髦专业报以冰冷的态度,实际上已经宣告了大学依靠规模扩张、专业数量增加的粗放式发展的不可持续。

  所以,发布“全国和各地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有必要成为一种机制,以明明白白地公示出哪些学校的哪些专业被社会需求检验为“不合格产品”,以便更好地“加强对高校专业设置的宏观管理,引导高校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在2012年赋予高校自主确定专业方向自主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中就有规定,“高校设置的专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办学条件严重不足、教学质量低下、就业率过低等情况,高校主管部门须责令有关高校限期整改、暂停招生。”现在,一份“全国和各地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就放在面前,一些高校会不会停下“只做数量加法”的脚步,转向内涵式发展的正途?(蔡晓辉)

责任编辑:  来自:[db:来源]

相关热词搜索:专业设置

上一篇:评厦大博导“诱奸门”:一纸通报还不够
下一篇:西安交大:一次换6个副校长合规合理没“内幕”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