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哪些人在袒护“性骚扰”学生的教师?
2014-10-15 12:19:11   中国涪陵网   评论:0

  近日,有两名高校教师被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王小箭,被网友举报“强吻女学生”;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吴春明,被学生举报“诱奸、性骚扰女生”。相比四川美院对王小箭的快速处理,吴春明则“幸运”了很多,虽然早在7月份就被举报,但时至昨日21时30分才公布处理结果——开除党籍、撤销教师资格。

  10月9日,教育部出台意见划定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其中就包括“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10月10日,王小箭“性骚扰”事件曝光。可以说,“红七条”甫一出台,即遇到“试金石”检验。在教育领域,我们向来不缺规定、禁令、红线,但在落实环节常常大打折扣,最后不少都沦为“纸面上的制度”。公众对于“红七条”同样有此担心,因为这些“红线”并不是第一次提出,不过是重新集纳在一起再次强调罢了。让人欣慰的是,“红七条”这一次经受住了检验——四川美院认定王小箭的行为严重违背教师师德师风的基本要求和行为准则,败坏了教师声誉,损害了学校形象,决定禁止其参加该校任何教学、科研和学术活动,降低其退休待遇,支持学生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这一处理结果获得了社会广泛支持,在此先要为四川美院的“零容忍”点个赞。

  但也有对王小箭事件表达异议的,除了其本人自认这是他“连说带哄的教学风格”,并表示“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还有不少同事、学生、朋友为其辩护的——“放纵但可爱”“与学生打成一片”“这是川美自黄桷坪以来的学风、传统”……在王小箭的社交圈内,有不少人围绕着他求学、牟利、扬名,这些人或臭味相投或已结成利益共同体,他们自然会为王小箭说好话、唱赞歌、讨说法。类似这样的声援袒护,在吴春明事件中同样如此。在学生的举报材料曝光之后,在吴春明受到舆论口诛笔伐之时,他指导过的一些学生竟冒用“厦大122名历史系学生”名义发联名信,称赞吴春明“治学严谨”“关心学生生活”“对学生总是毫无保留地帮助”……在这一点上,两起事件何其相似,王小箭和吴春明在“逆境”中不缺“圈内人”袒护,而且理由几乎相同,那就是基于个人了解否认“性骚扰”的可能性。实际上,这是当前颇为流行的“圈子文化”使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活动在同一个圈子内,对此等“风流韵事”或早已见怪不怪了。

  对于王小箭来说,其最大的袒护者无疑就是其所在的“圈子”。而对于吴春明来说,袒护者恐怕不止那些冒名学生。即便有厦大女生的公开举报,即便有厦大老师的“早有耳闻”,即便有全国256位高校教师学者和学生联署公开信,呼吁彻查吴春明“性骚扰”事件,并建议厦大率先建立高校性骚扰防范机制,即便吴春明所在的厦大历史系早已“提请学院党政、院教授委员会及学校相关领导部门,根据相关法规,对吴春明教授所涉事件开展调查,以给包括吴春明教授在内的历史系师生一个‘说法’”,但是,厦大在过去3个月一直没有公布调查进展,直到在媒体13日披露第三个受害者“路法西”,并出示与吴春明的聊天记录等证据,指认吴春明“性骚扰”之后,厦门大学才公布事件的处理结果,才算给了公众一个“说法”。等待如此漫长的时间,究竟是事件的调查过程必然如此,还是迫于“红七条”和舆论监督的威力不得已而为之?

  还记得习近平总书记今年教师节前夕的重要讲话吗?“这些年,媒体报道了个别老师道德败坏、贪赃枉法的事,对这些害群之马要清除出教师队伍,并依法进行惩处,对侵害学生的行为必须零容忍。”面对道德败坏的害群之马,教育部门必须将“零容忍”落到实处,一旦发现,无论哪所学校都该尽早尽快地采取行动。(丁建庭)

责任编辑:  来自:[db:来源]

相关热词搜索:性骚扰

上一篇:学校组织小学生搬砖 家长抗议:他们是来读书的
下一篇:应届生迎国考最佳年 八成职位不限基层工作经历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