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东城区灯市口小学和166中学、25中同时举行150周年校庆。这三所学校早年都是由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创建的,166中学是当年的贝满女中,当时的男校叫做育英学校,此后中学部成为今天的25中,而小学部就是灯市口小学。
为了迎接150周年校庆,灯市口小学从4月就开始面向社会征集与校史有关的“老物件儿”,现在征集到的已经有近百件,包括民国时期的学生证、毕业证、七八十年前的各种获奖徽章,以及老师的教案、学具等。
一位1950年入校的老校友原本准备将自己当年的第一条红领巾当做传家宝传给子孙,但得到灯市口小学要校庆的消息,他毅然捐出了自己和老伴儿共同珍藏的两条红领巾。
校长滕亚杰介绍说,最难寻找的校史资料是近百年前的“校刊”。灯市口小学从1929年开始,每年出版自己的学校年刊,年刊上记载学校一年来的大事小情。校刊不仅是对学校历史的记录,也是当今教育工作者研究近代教育的最好资料。
经过多方努力,如今学校已经征集到了五本,分别为1931年、1935年、1939年、1941年的版本,另外还有一本体育特刊。
“当时的校刊都是由学生自治会编写的,还是有定价的,两块大洋一本。从校刊上就能看出来当年的‘育英学校小学部’教育氛围非常轻松活跃。在校刊上学生们评出各种‘老师之最’,还会记录老师的口头禅,可见当时的教育是非常开明的。”滕校长说,从距今近80年的校刊里,可以看到当年的老师们在做什么,现在的我们在做什么。“80年前,灯市口小学就已经有了‘机械模型团’、‘无线电社团’和‘网球社团’,甚至还有‘汽车研究会’!”
今年76岁高龄的周蛟先生捐出了1950年自己在“育英学校小学部”读书时的成绩单,成绩单上不仅有学业成绩,也有“健康得分”,包括体重、身高,甚至“现患下列缺点需要矫治”的内容,周老先生当年被老师提醒要注意“眼病”和“扁桃腺”。
周蛟先生说,他至今还记得当年的音乐老师在课堂上给孩子们放黑胶唱片,“那是对我最好的艺术启蒙教育”。还有当年的手工课。“我用石膏做了一个中国地形模型,老师夸奖我做得好,那个模型在学校展出了好几年。老师们用这样的方式给孩子鼓励。”(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