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家住杭州滨江的悠妈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问才读幼儿园小班的女儿:“今天午饭,你吃得快不快?”起因是上礼拜的家长会,老师花了足足二十分钟的时间讲吃饭问题,点名表扬了吃得快的孩子,还暗示吃饭慢的几个娃要努力改进。
虽然没被点名,但悠妈心里清楚,老师说要改进的就有自己的女儿。她在钱报家长会QQ群里求教:“是不是吃饭快的孩子将来更优秀?”
昨天,记者到杭州长江实验小学做入班调查,帮悠妈找答案。
一餐饭吃得快和慢
前后差了10来分钟
中午11点45分,午餐时间到了,校园里弥漫着饭菜的香味。每间教室都有一溜队伍,小学生们端着餐盘轮流打饭,然后捧回自己的座位,开吃!
看到记者拿相机走进教室,一(3)班30多个萌娃放下调羹,好奇地望过来。不晓得是因为没看出啥名堂,还是照相没有午饭诱人,半分钟后,多数孩子埋头扒饭去了。
一模一样的餐具,一模一样的饭菜,小不点们的“吃相”却大相径庭。
有的一手拿调羹,一手抓个鸡腿,舀一大口饭,啃一大口鸡腿,吧唧吧唧吃得快,像在参加大胃王比赛;有的若有所思,在餐盘里东拨拨西拨拨,半天才往嘴里送口饭,再嚼个半天。几个“好奇”宝宝,则是吃几口饭,东张西望一会,或在桌上东摸西摸,要不然就是和同学聊天。
10分钟后,全班第一个吃完的孩子,放好餐盘,跑出去玩了。然后是第二个、第三个……
又过去了10来分钟,教室里只剩下4个孩子仍在餐盘前奋斗。其中有个穿蓝外套的小姑娘,就坐在靠教室门口的位置,记者看得很清楚,她是全班最早分到饭菜的,此刻依旧慢条斯理在扫尾。班主任说,她一直是班里吃得最慢的一个。
“动作最慢的小姑娘,她的成绩怎么样?”记者跟班主任聊起吃饭和学习成绩的关系,“蛮好的,一般是前10名,有时考得好还能进前5呢。”班主任胡红丽很肯定地说。吃得最快的那个娃,成绩一般般。
胡老师还向记者坦言,自己班在吃饭方面,无论是速度还是食量,在全年级都是遥遥领先的,但是如果比成绩就未必了。“我感觉吃饭快慢和孩子的成绩没必然联系,顶多和活动能力有关,我们班孩子就属于精力旺盛,活动能力很强,每次都能轻松赢得拔河比赛。”她解释说。
记者又随机调查了二年级和四年级,经常管午饭的班主任也赞同胡老师的观点。
从各种“吃相”里
老师还是看出了名堂
老师们观察孩子久了,从他们吃饭快慢,能看出些名堂来。
四年级班主任陈美娟、一年级的胡老师都观察到,吃饭快慢主要取决于孩子的行为习惯,以及家庭教养方式,可归纳以下几种类型:
手脚麻利型 手脚麻利的孩子,吃饭都挺快的,做作业也快一点。可这样的孩子比较容易粗心,所以作业和考试准确率不高;相反,有些孩子吃饭慢,做作业也磨唧,但部分动作慢的孩子,思维、反应并不慢,落笔稳,准确率高,成绩自然不差。
慢性子型 家长平时不催促孩子干啥干啥,孩子做事自然也很坦。像胡老师班里那个吃得最慢的小姑娘,就是典型的慢性子,不过做事蛮仔细的,所以功课不错。
注意力不集中型 在吃饭慢的孩子当中,唯一被老师们一致判定“需要努力”的,就是那些一边吃饭一边东张西望的娃。老师们表示,如果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吃饭慢,就说明他们注意力不集中,这么点时间都会开小差,上课就更不用说了。而这类孩子小时候通常有个糟糕的习惯,吃饭时坐不住,大人要追在后面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吃饭吃得慢,书也读不好”有一定道理。
幼稚型 还有一些孩子,家里一直大人喂饭,自己不会吃。有的到了小学一二年级还不会吃鱼虾,碰上这种菜,就吃得超慢。有的孩子吃饭,是数着饭粒吃。这点要请家长注意,不要忽视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说开去
细嚼慢咽很有必要
每顿饭最好不要少于20分钟
既然小朋友吃饭快慢和成绩没啥必然联系,那到底是让他们快点吃好,还是慢慢吃好呢?
记者问了医生,从健康角度讲,大家似乎都对细嚼慢咽比较认可——细嚼慢咽有利于健康。同时,细嚼慢咽有利于保持体形,避免吃太多东西,很多小胖子的共同点就是狼吞虎咽,因为吃得太快而没有饱腹感,继续吃,结果越吃越胖了。当然也不能吃太慢了,太慢饭就会凉,当然也就谈不上健康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在北京、上海等全国六大城市2500名中小学生中进行调查,发现普遍存在吃饭过快的现象,尤其是早餐和午餐。专家提醒,孩子每顿饭的时间不要少于20分钟。
“学校中午预留的40分钟午餐时间,多数孩子在20分钟左右吃完。一般不超过30分钟,我们不会刻意催孩子快点吃。比起速度,我们更在意吃饭专心不专心,这是注意力的问题;也很在意孩子是不是吃一口菜吃一口饭,这是为了确保营养均衡。”长江实验小学的老师建议“幼升小”的家长们,上小学前,要让孩子先学习吃饭。
本报记者 沈蒙和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