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宗伟:作文教学从何处入手
2014-10-23 14:35:03   中国涪陵网   评论:0

  作文教学从何处入手

  ——由一篇博文引起的争论说开去

  当前,市面上靠作文教学指导生活的人真不少,响亮的名头的就有什么“科学作文”、“全脑作文”之类的,最为吸引人的恐怕就是“快速作文”了,曾在牌头很大的一个刊物上看到一篇介绍某语文教育专家的文字介绍说,他一个亲戚原本孩子的不会作文相当苦恼,但在他老人家的指导下,不下一个星期居然会写作了,几个月下来还当上了语文课代表。这林林总总的作文秘诀与经验着实让我辈望尘莫及。

  一、作文教学的源头在哪里

  作文教学的源头究竟在哪里,是在类似上述的宝典里、教室里、学校里,还是在更为广阔丰富的生活里,这恐怕是作文教学首先必须搞明白的基本问题之一。

  (一)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

  有一回,有位老师在他的导师介绍下,通过QQ找到我,希望我谈谈关于作文教学的问题,于是同他在网上聊了一聊。我并就此写过一篇博文《警惕言语的欺骗性(由关于作文教学的对话所想到的)》,其主要内容下:

  关于学生作文,还真不好说,作文要的是丰富的生活和生活的乐趣,没有生活,也就没有作文。看看我们的孩子,哪有其他生活,没有丰富的充满情趣的生活何来作文。他说,对。但他希望了解的是如何让学生的作文变得深刻。我说,这就更难了,问题是要有思想的引领。可是这东西教材上没有呀。他也说没有,这就是他的苦恼。我说,做教师的还就不能就教材教教材,是要引导学生读一读课外的书籍的,也要时不时的引导学生围绕一些话题展开讨论的。比如《中国教育报》的张以瑾先生就曾在群里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能不能就故宫博物院的铜鼎被人课上到“此一游”一事展开讨论。那仁兄说,学生说素质低,就这一句。我问,为什么素质低了?他说,再来一句,没文化,也完了。我又问,为什么没文化的呢,我们如果遇上这样的事情,该如何处置呢?我们没遇上但听说了,我们作何感想呢?有什么办法和途径可以杜绝或者减少类似的事情发生呢?那仁兄说,有道理就这样一步一步讨论下去,学生的认识是会慢慢深入的。但问题又来了,有什么办法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呢?这还真的问倒了我呢!

  在我的意识里,教育教学是不可以速成的,作文自然也不可以速成,但现如今的我们早已经习惯了速成。你对速成的教育教学提出不同意见,你还就成了不识时务的主儿。

  就我的经验与观察而言,速成高效的教育总是存在新闻报道里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里找到印证。他在本书第十五章《大众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新闻界为了寻求销路,必须使千千万万的人感到满意,因此就出现了耸人听闻的消息,对理解力毫无好处的空洞报道,以及回避读者的每一种要求导致了报纸的浅薄化和粗糙化。为了生存下去,新闻界总是要服务于政治和经济,并在这种夹缝中,新闻界学会了哄骗艺术和对精神陌生力量宣传的艺术。”也就是说教育的速成与奇迹,往往是媒体人当然不排除学校包括学校校长为了生存下去学会哄骗艺术与宣传艺术所至。所以雅思贝尔斯一针见血地指出:“新闻记者最大的潜能也可能带来社会的衰败”。实际情况就是如此,在一些报刊的连篇累牍的轰炸式的宣传下,神州大地一个个的教育奇迹就这样诞生了,并且成了“万人迷”了。因为我们急啊,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无良媒体与媒体人看上的就是我们的需要。从这个方面来理解“有需要就有市场”倒也是恰如其分的。

  这现实,用雅思贝尔斯的观点来解释,就是语言的欺骗作用了:“人就是让这种语言操纵着,而忘记真正的自我和周围的现实世界”,“语言的欺骗功能使非现实的情况存在,却让现存的现实性粉碎在绝望的深渊里”。

  如要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我们不仅要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生活,有了生活才不可能在言语上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但光有生活也是不够的,在具体表达的时候,还要指导学生用真实生动的言语将生活与思考呈现出来。“只有当我们不是故意遣词造句时,语言才是真实的。但是要有纯熟的语言,我们就必须不断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训练自己的语言,最有力的、最真实的、最坦白的语言是我们完全成为自己并且熟悉事物时,自然流露出来的语言”。

  做教师的不仅不能用言语欺骗学生,还要提醒学生警惕言语的欺骗性。

  没想到的是,我这篇博文挂出来以后就有老师写博文回应,针对我博文中“作文要的是丰富的生活和生活的乐趣,没有生活,也就没有作文。看看我们的孩子,哪有其他生活,没有丰富的充满情趣的生活何来作文。”“如何让学生的作文变得深刻。我说,这就更难了,问题是要有思想的引领”的观点,引经据典,作了一番科学的分析与批驳。

  他认为,“学生的学习生活照样丰富而充满情趣。学生生活都在学习中,学习生活是学生生活的大部分,长期以来,我们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我们抱着金饭碗去乞讨。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学校生活无限折射社会生活,学习生活具有无限的生活形态的生活样式,我们弃之不顾,并说‘学生没有生活’。这显然是无视学生成长的丰富性和无限精彩”。他的结论是:“不是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的问题,而是没有作文就没有生活的问题,或者更准确地说,没有作文就没有丰富的充满情趣的生活的问题。哪个为主,哪个为次,这是我们首先应该弄清楚的问题。学生有生活,为什么写不好作文呢?这当然有认识问题,有表达的问题。但只要有了前面的认识,全体老师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引导学生思考,就不存在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学生没有生活哪有作文这样武断的结论”。

  (二)有怎样的生活,才可能有怎样的文字

  现实果真如此吗?现如今中小学校的学生生活真的是学生这个年龄应有的生活吗?是生而为人的常态生活吗?不错,也许在一些小学,孩子们的生活是相当丰富的,但普通中学就几乎不是那些小学所看到的的情形了,我们恐怕不要说没有看到“考试工厂”的学生生活了,就是最为广大的县城中学的学生生活可能我们很多人也未必了解多少。用个别小学学生生活相当丰富(确切地说是他主张的学科生活的丰富多彩)的事实推导出所有中小学生生活的丰富多彩,恐怕也就只有占据一城的专家们可以做到了,而实际的情况是,我们大多数学校的学生生活就是因为让“语言操纵着,而忘记真正的自我和周围的现实世界”,才会有类似在故宫和卢浮宫刻下“到此一游”的事情发生的。这类似的语言,就不是出于他们刻意的遣词造句的,而是出于他们对生活的无知。这貌似又扯远了,恐怕还武断了。真正的作文教学应该是怎样的呢?

  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先贤早就这么告诫我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等说的都是生活与写作的关系。老舍先生在谈如何学习写作的时候,也主张“要学习写作,须先摸摸自己的底”,“心中有什么就写什么,有多少就写多少”,在动笔写的同时,我们要“热情地参加各种活动,丰富生活经验”,“我们必须深入生活”,“把那点生活经验记下来”,当我们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只有我们知道得多了,“我们才能随时地写人、写事、写景、写对话,都活泼生动,写晴天就使读者感到天朗气清,心情舒畅,写一棵花就使人闻到了香味!”

  再回头看看我们学生作文教学的现状吧?在应试功利的蛊惑下,作文教学的内容和教法设计唯“考试”是中心,“什么拿高分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学生被“圈养”着灌输获得高分的作文模式、套路和技巧。更有甚者,完全用一次接一次的模拟的作文考试取代正常的作文训练模式,在固定的时间内当堂完成一篇作文。作文的内容完全是与中、高考试卷作文接轨,既脱离学生生活,又不能调动学生感情,也不能针对良莠不齐的学生作文水平;评价是根据中考评分标准打一个分数;指导是根据应试作文的拿高分要求,进行作文形式的技巧点拨,如开头法、结尾法、选材法、结构法、点亮语言法等。这样的作文教学违背了作文训练的规律,存在诸多弊端。学生不能把写作当成一种乐趣。正如古语曰:“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于是,学生作文的态度不端正。一些原来写作基础好的同学,觉得作文只要混个分数就可以了,写作时敷衍了事,热情渐渐耗散。一些原来写作功底就差的同学,饱尝了写作屡战屡败的烦恼,进而厌倦、焦虑,只好去拖,去抄,去应付。

  有怎样的生活就有怎样的文字。作文教学也必须依托丰富的生活,才可能形成有血有肉的文字!当然这生活,更多的是建立在现实生活基础上的人的精神生活(文化的、娱乐的、休闲的)。

  “2009年5月14日”是个非常普通的日子,张文质先生主编的“明日教育论坛”发出了一个“共同记载这一天”的征稿帖。我把它介绍给全校的学生。于是这一天成了学校所有学生最有体验的一天,就连平时写作文一脸苦相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进来,写出了真实的生活。这让学生们发现,原来每个普通人的生活都可以如此精彩。让学生用文字记录普通的一天,确实是一种很好的作文指导方法,其背后的价值和意义,更值得教师们去深思。一些教师头脑中总有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作文训练,就得像作文考试一样,命题一定要有难度。结果呢,一方面,教师为“出什么题目”而搜肠刮肚;另一方面,面对那些远离实际生活的作文题目,学生们在为“写什么”而大伤脑筋。不难看出,学生惧怕作文就是因为总要面对没话可说的题目;让学生有话敢说、有话可说、有话有地方说,这才是作文教学的真正目的。作文教学,不妨要先给学生一片“广阔的蓝天、草地”,让他们进行真实的生活体验,让他们描述生活的本身。如果你要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我们的同学可以把当周每一天与父母在一起时的所言、所行、所感,真实地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等到周末写作时,再对记录进行删减。这样你会觉得有很多事情可写,写出来的作文还特别有生活味道,特别感人。当然,但是目前学生的实际生活又总是在“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上重复,几乎处于半封闭状态,因此我们的同学要特别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选择积极的生活方式,多参与校园活动,多走出校园,亲身感受大千世界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勤练笔,把这些内容表述出来。时间久了,写作水平自然提高了,这才是应该追求的作文教学的本真。

  二、内容与形式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是不是我们强调了生活是作文的基础,有怎样的生活,就有可能有怎样的文字,就不要讲究作文的形式了,中小学作文教学,究竟该如何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恐怕也是中小学作文教学必须关注的另一个基本问题。

  (一)如何表述,不在于形式,而在于是否有事实,有情感

  如何表述,问题不在于形式,而在于是否有事实,是否有真情实感。也就是说只要能够“我手写我心”就行了。遗憾的是我们语文教学,乃至于整个教育,都处在作技术崇拜时代,作文教学,从审题到思路,从谋篇到布局,市场上各类指导书籍琳琅满目,教师在课堂上也是娓娓作谈,头头是道,有章有法。问题在于这样的作文教学偏于形式,同学们有话不敢随便说,只会把把作文看成一种特殊的事,当做是写作形式和技巧的叠加,带着镣铐在跳舞,反而忘记自己的内心表达,不知不觉中对作文产生了一种惧怕心理,感到无所适从、望而却步。

  比较搞笑的是,许多作文课堂上自以为是的语文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语言表述一塌糊涂。我曾经要求我们学校的语文老师开博客,对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及教育点滴进行记载,但真正能够比较流畅的表述,以及坚持每周更新的老师寥寥无几。究其原因,我们的教师只是空有那些看似有用而实则无用的写作知识,而不是写作本身。

  写作不是形式和技巧的叠加,而是内心本真的表达。《尚书·尧典》有言:诗言志,歌咏言。《汉书·艺文志》上也讲“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所以,作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是让学生写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或者叙事,或者论说,无非心发。作文时让学生说能想说之话、本真之话、能说之话了,你就会发现,学生的感情得以抒发,天性得以舒展,这样写作方面的潜会得以释放。

  (二)不必拘泥形式,并不等于不需要写作的基本规范的指导与训练

  我要强调的是,世间并无提升写作的能力“屠龙之术”,作文教学,还是要在指导学生老老实实的去阅读、模仿并不断地思考上花工夫。

  在阅读中积淀,这是写作的命脉。巴西教育家弗莱雷认为阅读的意义就在于它是提高人的意识的有效途径,学习阅读的过程就是学习如何指称世界的过程,因为语言是人们思考世界的工具。我们的先人也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广泛的阅读,会给作文带来丰富的营养和微量元素,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深入思考、选择的过程,一个作文眼界提高的过程,一个对好词佳句进行消化、吸收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我们在写作的时候,思考和选择的眼界也会不由自主地得到提高,语言水平也会不知不觉地得到提升。也许,这就是阅读的最大益处。当然,通过博览群书你可以间接地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激活思维的火花,激发写作的热情。

  茅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中国书法教育就相当重视规范化训练,并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理论、方法,影响较大的就是“描红”“入帖”“出帖”之说。借鉴到作文规范化训练中来,我们认为就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名家名篇,了解各类文体的基本写作思路和结构模式,背诵名段名篇,别人的精华融为自己的血液,进而通过训练形成初步的能力,把然后引导他们摆脱范文,灵活地写出有自己个性的作品来。

  文无定法,但并非无法。各类文体总有它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我们作文教学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将这些基本的要求和方法教给学生。形式上达到了要求,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但不能到此为止,必须向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以求“神似”。要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观察自然、社会以积累素材的,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扩大学生的生活领域,形成自己具有独特个性的思维品质。我们阅读秦牧等人的散文,常常会被作者丰富的知识和生活阅历所感染,阅读《雨中登泰山》等作品,则为作者观察点的确立和描写顺序所叹服。我们要以这些名篇为例,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积累,让他们明白观察积累与写作的关系。叶圣陶先生早就告诫我们:“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学生却往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语文教师的重要责任就是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这一步做好了,“写自己经历的、看到的、听到的内容”及“写真情实感”的要求才有可能达到。

  作家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能在一般人所不注意的事物中发现不寻常的东西,就在于他们有独特的感受。在教《荷塘月色》这样的作品时,就要通过朗读、点拨让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剖析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明了“情动于衷”才会“发之于外”,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感染力。因此,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独特的感受,并“留心”体验自己的生活,以求写出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来。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常常有较大的盲目性,难免失之肤浅,教师就要循循善诱,以帮助学生抓住要害。如当有学校出现《女生行为守则》之类的现象时,我们就要指导学生带着思辨的武器观察、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对诸如学校禁止学生使用手机、不允许学生自带球类进校园之类的现象,作为语文教师都要有目的地、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去思考、去分析。久而久之才能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所谓“文之作,必得之于心而成于言”(孙复《答张之洞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说要有什么作文之法,我以为,就是嘴上怎么说,手上就怎么写,写自己想说的话、爱说的话;心里怎么想,手上就怎么写,写自己心里想的话——喜欢的人和事、不喜欢的人和事,不说空话、假话和套话。写了自己想写的人和事,说了自己喜爱说的话,抒发了自己想抒发的情感,文章,就有内容了,情感就有依托了,如果再在语言积累上下点功夫,学生的作文也许就可能入门了。

责任编辑:  来自:[db:来源]

相关热词搜索:作文教学

上一篇:检查你的中考复习计划安排是否正确
下一篇:8个方法培养出情商更高的孩子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