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咨询接待的学生问题中,青少年厌学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带来的后果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学生无法获得知识的储备,另一方面,孩子的厌学使家长茫然、教师忧虑,再者,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
为更好的解决青少年的厌学问题,首先我们要找到问题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学生的厌学,突出一个“厌”字,“厌”是一种心理状态:厌烦、厌倦、讨厌。这种现象的产生往往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具体说来,一般有如下几种:
动机缺失
浅层因素:无动机。即对学习没有需求欲,因而没有动机来启动学习,而贪玩好动的天性主宰了他们的学习生活。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通过老师逼、家长压,他们也能完成学习任务。
深层因素:负动机。这部分学生对学习有认识,但其看法是消极的,甚至是错误的。他们从家庭或者社会那里接受了某些错误思想,认为读书是苦差事,读书无大用,没有读书照样可以做生意赚大钱。那些文化水平不高又做个体生意且财源茂盛的家长们,往往在不经意间误导了自己的孩子,促使孩子厌学而追求享乐。负动机的反作用力非常大,能持久而强劲地推动学生逃避学习,父母的苦口婆心、学校的软硬兼施、老师的循循善诱,往往被抵消。
五光十色的生活
引起兴趣转移
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兴趣的显著特点是动摇性,只要干扰因素强烈,就会发生转移。厌学的学生大多数是将兴趣由学习转移到其它事情上去了。厌学的学生大多迷恋游戏、录像、上网,有些本来热爱学习的学生由于迷恋上了电脑游戏后,逐渐荒废了学业;而那些黄色书刊影像则更毒害学生,使他们轻者精神萎靡不振,重者打架斗殴,违法乱纪。学生的兴趣一旦由学习转为社会不良活动后,不仅对学习不感兴趣,反而讨厌学习、反抗学习。
缺乏对于学习的信心
引起悲观失望
一部分学生,曾经努力过,但仍然常常失败,很少甚至没有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一次次的失败,无情地击碎了他们的进取心,促使他们对此作出了不正确的归因,认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强,智力低下,不是学习的材料,因而主动地放弃了努力,举起了白旗。这便是典型的习得性失助感现象。
也有一部分学生,同样努力过,也曾经取得过自认为可以的成绩,但是往往不如他人,因而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长期被老师忽视,便逐渐丧失了自尊心,变得破罐子破摔起来。这便形成了习得性失尊感的学生群体。
失助感与失尊感均是“习”得的,不是天生的,是经过无数次的训练、无数次的打击以后慢慢养成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在厌学群体中,此类学生占了很大的比重。
对老师的不满
产生消极情感迁移
学生由于某种原因对某位教师不满,往往对他讲的课也不感兴趣,严重的对该课程也不感兴趣。学生的情感容易延伸与发散,不善于控制与收缩,其结果常常运用惩罚自己(不学习该学科或者故意不学好)的手段来反抗教师。
这种心理的产生与学生对学习目的认识有关。一部分学生存在幼稚的认识,认为学习是为了老师好,你得罪了我,我就不帮你学,让你评不了优、得不了奖,认为不学就可以报复老师。
家庭因素带来的情感
饥渴成为厌学导火索
有些学生由于家庭变故,父母离异,情感孤独,缺乏温暖,于是便常常寻求情感补偿,而学习本是辛苦的事,是很难起到情感补偿作用的,因而他们往往广交朋友,追求刺激,以从其它渠道获得心理满足来弥补家庭情感的残缺,这同样易导致厌学现象的发生。这些学生广交朋友,常常不辨良莠,哥儿们义气十足,容易受不良因素诱惑,导致厌学甚至辍学。
许多事例表明,父母离异,其子女情感残缺;家庭变故(父或母亡),其子女情感孤僻;家教粗暴,其子女情感压抑。这些都可以说是学生厌学的导火线。
过重的学业负担
产生心理疲劳
过重的学业负担,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劳,导致厌倦而厌学。学生从早学到晚,双休日也不得休息。此外,各种资料五花八门,各种考试名目繁多,有些评价简单而残酷:如写错一个字,罚抄500遍等。学习像沉重的大山,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他们没有品尝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真味,有的是苦海无边的酸楚。
家长的高期望
使孩子难以承受
过高的期望值与功利意识也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厌学。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于是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当孩子达不到标准时,便采取不正当的措施。有些孩子能够忍受,有些孩子干脆“死猪不怕开水烫”,反正达不到要求,索性放弃追求。
有些家长的功利思想特别严重,一是虚荣心,邻居的孩子或者同学、同事的孩子比自己孩子成绩好,心理不平衡,便拼命要求孩子争气;二是成人化,强化孩子的大人意识,要求他们按成人的思想来对待学习,什么搞好学习将来就能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等
精彩推荐:《白卷》总003卷“亲子”栏目《如何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上)》。
更多内容请关注《白卷》总003卷专题文章《大师之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