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真正的成功人士只有3﹪,这个成功指的是在各个行业内取得出色成就的人。97﹪的人都只能成为普通人,那是否这3﹪的人潜能最高,而97﹪的人潜能都很差呢?
人生真的很奇妙,有时候一个决定,一句话就可以改变人的一生。“教育那些事儿”今天组合推荐给大家的这篇文章的观点及经验来自北师大心理学教授沃建中。
优秀是一种习惯
有一天晚上,我给一个高二的孩子做规划。这孩子的成绩一般,很普通,不偏科,也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看到她的潜能测试结果,我惊喜地告诉她:“你的潜能特别棒,十四项潜能有十三项超常,这在你的同龄人中是非常非常少见的。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孩子茫然地说:“不知道呢。”“按照你的潜能指数,考上北大清华一点问题都没有,你的潜能在你们班里绝对是佼佼者。”
“哈哈哈,这是不可能的!”先是父母大笑起来,紧接着孩子也笑起来。
我很诧异为什么父母会毫不犹豫并且无比坚决地说出“不可能”三个字。我没笑,说道:“人真的是太有意思了,你给自己的定位在哪里,你绝对就会成为那个位置的人。有些东西,你想都不敢想,又怎能实现呢。”父母不笑了,不住地点头。
“优秀真的是一种习惯,如果你认为自己就应该是优秀的,那么你就会努力朝这个方向奔进。如果你认为自己就应该是平庸的,即使有再高的潜能也没用,只能白白浪费。就像你现在这样,有这么好的潜能,学习对你来说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你却从来不敢奢望还能考上北大清华。” 孩子沉默了,从来没有人告诉她这样重要的人生理念。
这个理念跟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有很大关系,连父母都不肯相信孩子能做得更好,孩子更不会给自己更高的定位了,潜能便无从发挥。
家长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要求孩子
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西方国家崇尚自由,崇尚个人主义,而中国更强调集体主义,强调奉献,强调长辈,强调父母之命。家长习惯了为孩子而活着,一切都为了孩子,同时理所当然的也要求孩子要听自己的话,否则就是“大逆不道”。
家长要求孩子服从自己的意愿,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家长自觉生活经验丰富,看问题较为全面和周到,而孩子相对视野狭窄一些,做决定容易受冲动的影响。
第二种情况是家长的事业较为成功,希望下一代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财富和成功。
第三种情况是,有的家长在财富上获得成功,但是文化水平并不高,希望下一代能在文化水平上有出色的表现,弥补自己的自信心不足。这种现象和我国古代社会一些豪门商贾,想方设法聘请名师开家庭私塾,教育子女走科举仕途之路有类似之处。
很多家长把自己一生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认为是正确的路上走,即使并不适合孩子,或者孩子根本不喜欢,譬如学钢琴,譬如出国。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氛围变得压抑和沉重。亲子的愉快时光成了斗争大会。当子女长大回想起学生时代,尽是不快乐的回忆。
当然,无论是哪种原因,家长的出发点也都是为了子女好,同时也能满足自己的一些愿望。但是不管怎么样,家长要改变观念,充分的尊重子女的选择。因为财富和地位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孩子能否获得真正的幸福。同时,要考虑孩子的潜能和兴趣点,让孩子学习能够发挥他(她)最大潜能和爱好的专业和职业,这样对孩子是最为有利的。
不过尊重孩子的实际情况,不代表对孩子不管不问,有的孩子做事容易冲动,做选择比较盲目,这时候家长是有必要提醒孩子的。但是要讲究方法,注重沟通和交流,而不是命令和逼迫。家长以平等的心态和孩子交流,相信孩子也不会固执的不听家长的劝告,事实上孩子也希望家长能够指点自己。
帮助孩子找到核心目标
核心目标能够带来持久有力的动力和坚定的信念。如何帮助孩子找到核心目标呢?
一般来说,当一个人的思想和价值观渐渐稳定的时候,就可以制定核心目标了,也就是一辈子要的是什么。
我们讲过,制定核心目标要从三个角度来考虑,第一是兴趣,第二是潜能,第三是人格特质。通过对三个方面进行综合鉴定,找出最适合自己学习的专业和将来从事的职业,从而制定一辈子发展的核心目标。对于成年人比较容易理解,但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没什么概念。比如有的孩子说,我的目标是赚很多很多钱,他不理解通过什么方式来赚很多钱。这里的核心目标指的是事业上的核心目标,有了这个核心目标,其他的目标比如赚钱、旅游、做慈善等也就迎刃而解了。除此之外,还要有健康、家庭、财务、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目标,不过这些目标可以依附于核心目标,兼而有之。
有时候孩子会问:“我为什么要制定遥远的目标?那岂不是限定了我的发展?我不要这样。我希望我的人生是不可知的,那样才精彩。”您怎样回答孩子的这个问题?
面对这个问题,要和孩子讨论:目标能使我们未雨绸缪。除非你并不希望自己的人生是成功的,或者并不在乎自己人生中即将充满太多意外的创伤和挫折。成功的人从来都是事前决断,而不是事后弥补。他们提前谋划,而不是等待别人的指示,他们不会允许别人来操纵他们的工作进程。可以说,没有目标的人总是为有目标的人而打工的,老板都是有目标的人。我们以《圣经》中的诺亚为例,他并没有等到下雨了才开始造他的方舟。目标能帮助我们事前规划,提前做好准备,并促使我们把要完成的任务分解成可行的小步骤。正如18世纪发明家兼政治家富兰克林在自传中说的:“我总认为一个能力很一般的人,如果有个好计划,是会大有作为。”
当然,也有的孩子会说:“我将来不想赚大钱,也不想当科学家、教育家什么的,我就想安安静静地过一辈子。所以我不需要有什么目标。”这说明孩子对目标存在误解。简单、平安地过一辈子,也可以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但是得过且过、迷茫前进,能够让你简单、平安地生活吗?没有明确的人生方向,没有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理解,你能把握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吗?若把对回避人生挑战当成一种简单、安静的生活方式,那么一定会失望。
孩子制定目标,需要父母具备坚定的信念
有个高三学生,特别有想法。第一次月考550分,距离高考还有9个月,斗志昂扬地制定了高考目标,锁定了一所高考录取分数线为650分的大学,开始拼命努力学习。
经过一个月的辛勤付出,进步不大,只提升了10分,在班里进步了3个名次。心里稍稍有些失落,照这个进度下去,提升100分貌似有点困难,但也没放弃。父母的失落比孩子要厉害的多,嘴上安慰孩子,脸上却愁眉不展。又过一个月考试,这次不仅没有上升,还降了一个名次。这次孩子受不了了,想想提高100分的高度,有点畏惧了。父母叹着气说:“算了,看来考那个大学没戏了,咱降低一个档次吧,努力吧,能考600分就不错了。”孩子含着泪点点头,那个650分的大学是他的梦中情人啊。
根据600分又重新锁定了一所大学,孩子还在努力,但显然没有以前勤奋了,他心想,反正与梦中情人失之交臂了,还拼命干个啥。不曾想,又一次考试,孩子又下降了2个名次,这次父母彻底崩溃了,但没表现在脸上。孩子失落地提不起一点劲,没动力啦。
父母失望,又怕孩子压力太大,于是说道:“别想那么高了,咱就把高考定在你现在的550分吧。”孩子同意了,因为没有挑战性目标,一下子松弛下来,没有动力奋斗,一个个难题开始堆积起来。没过两个月,成绩又掉了,这时候慌起神来,重又回到了从前的焦虑中。
父母心疼孩子,但是一定要理性。其实,考试中出现失误,或进步不明显都是正常的,不可能一下吃个胖子。只要定下目标,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成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如果出现一点挫折就放弃,就降低目标,那永远也不可能成功。我们要告诉孩子既有挑战性目标,同时也能享受当下和过程的快乐。没有挑战性目标,不会有动力;过于强调结果,会缺少过程的快乐。因此关注过程,淡化结果。人生在于追求的过程,而非仅仅一个单调的结果。
确立目标,并不意味着牺牲现在的快乐
我们一再强调,未来的成功决不以牺牲现在的快乐为代价。有的人追求未来的目标,但是过程很痛苦,他期待着实现目标就快乐了,其实是错的,目标本身给你带来的快乐其实是很短暂的。可惜的是,现在很多孩子都成了我们爬山理论中第三种境界的人,为了考出好成绩忍受着痛苦,强迫自己去补课,硬着头皮记笔记,把快乐寄托于目标实现的那一刻。为什么那么多的孩子患上考试紧张、焦虑症?多是因为此。
确立挑战性目标,并享受过程的快乐。这就要让孩子学会享受生活。有个孩子上了大学,想竞选学生会干部,还想选修摄影课,父亲不同意,说弄那些玩意儿有啥用,学习好才有用。孩子早就具有抑郁和强迫倾向,为了学习好,孩子从初中开始一提到考试就紧张的发抖,浑身较劲,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仿佛飘在空中一般,肌肉发紧,走在路上就像有人拿着枪顶着自己的腰一样。其实孩子并不懂得生活,并不明白学习的意义,并不明白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学习的目的也是为了生活。孩子缺乏生活经验,是家长的观念让孩子丢失了享受生活的能力。难道当学生干部就不是学习吗?难道选修摄影课就不是学习吗?难道和朋友一起郊游就不是学习吗?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享受了生活,同时也享受着学习。
所以,要想让孩子快乐,想让孩子幸福,家长首先自己懂得人生发展的道理,懂得生活的美。给孩子以正面影响,给孩子以熏陶。家长先增加自己的心理资产,才有可能指导孩子。
你的坚持决定了成功的力度
英国伟大首相丘吉尔先生最精彩的一次演讲,也是最后一次演讲,是在剑桥大学的一次毕业生典礼上。当时整个会场坐着上万名学生,他们都在期待着伟人丘吉尔的到来。在随从的陪伴下,令人尊重的丘吉尔先生准时到达会场,走向讲台。
站在讲台上,只见丘吉尔脱下大衣交给随从,然后摘下帽子,默默地注视现场的听众们,过了一分钟,他说了一句话:“Never give up !”(永不放弃)丘吉尔说完戴上帽子、穿上大衣离开了会场。这让整个会场鸦雀无声,一分钟后,掌声雷动。永不放弃,永不放弃,永不放弃!
丘吉尔一生当中为英国和平立下汉马功劳,这些伟大的成就是丘吉尔坚持不懈努力取得的,是他“永不放弃”精神的最佳写照。
世界上另外一个最经典的关于“永不放弃”的例子,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乔·吉拉德的一场别开生面的演讲。在他即将结束自己的推销生涯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邀请,请他做一次演讲,讲述他成为推销大王的秘密。
那天的现场同样座无虚席,人们都在热切、焦急地等待着。当舞台上的幕布徐徐拉开,人们惊奇地发现舞台中央吊着一个巨大的铁球。正纳闷间,只见一位老者在人们热烈的欢呼声中走到铁球旁边。人们都诧异地望着他,不知道他要做什么。正在这时走上来两位工作人员,他们抬着一个大铁锤,放在舞台上。老人说道:“请两位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到台上来。”好多壮汉站起来,早有两名动作快的跑上台上。老人请他们俩用这个大铁锤,敲打这个吊着的铁球,直到让它晃动起来。
一个年轻人想也没想,迫不及待地拉开架势,抡起铁锤,奋力向那吊着的铁球砸去。只听见刺耳的一声巨响,但是铁球却吊在那里一动不动。台下的加油声震天响,他接二连三地继续猛砸,铁球纹丝不动,而他却气喘吁吁,只好认输了。另一个年轻人看着不服气,接过大铁锤把铁球砸得当当响,但很快同样败下阵来,摇摇头走下了舞台。
台下的呐喊声渐渐消失了,人们认定这个铁球是不可能被撼动的。这时老人二话不说,从上衣口袋里拿出一把小小的铁锤,然后认真地,对着那个巨大的铁球“咚”地敲了一下,然后停顿一下,再继续用小锤“咚”地敲一下。人们都瞪大了眼睛,不知道这位著名的推销员想干什么,而这位老人反复地做着这个动作,在那里不停地敲击着铁球。
就这样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台下的观众慢慢失去了耐心,开始骚动起来,有人甚至开始咒骂乔·吉拉德是在耽搁大家的时间。乔·吉拉德并不理会,依然一小锤一小锤地工作着,他好像根本就没听到人们在抱怨什么。就这样,观众们都愤愤地离去了。留下的人们似乎也喊累了,会场渐渐安静下来。
就在乔·吉拉德进行到四十分钟的时候,坐在前排的一个妇女突然尖叫起来:“看哪,球动了!”会场刹那间鸦雀无声,人们都聚精会神地看着那个铁球,果然,那巨大的铁球开始以很小的幅度晃动了起来。老人没有受到任何影响,继续站在那里一小锤一小锤地敲着。就这样,大铁球终于在老人的努力下越荡越高,它带动着铁链子发出“咣咣”的声音,它的巨大威力强烈地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会场上顿时爆发出了一阵阵热烈地掌声。在掌声中,老人把小锤装进上衣口袋,转过身来,对大家说了一句话:“在成长的路上,你没有耐心等待成功的到来,那么你只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对失败。”
历史以及无数案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能够执着地朝着我们的目标和梦想前进,最后得到的就会是成功的喜悦。半途而废者,尝到的只能是浮躁的迷惘。
怎样做到永不放弃?有人提出,永不放弃有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永不放弃!第二个原则是当你想放弃时,回头看第一个原则:永不放弃!
沃建中简介: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师从于林崇德教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是儿童青少年认知发展、脑功能发展,智力开发与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担任《认知发展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主持国家、教育部级等重点科研项目2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