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整合课”培养有文化素养的孩子
2014-10-13 15:01:32   中国涪陵网   评论:0

原标题:用“整合课”培养有文化素养的孩子

\

  清华附小学生为百年校庆写下祝福语。资料图片

\

  2014年10月8日,清华附小的易博老师在上整合课,孩子们听得全神贯注。

  10月8日,国庆长假后的第一个上学日,清华附小老师王峰为六年级(3)班的学生讲了一堂“1+X课程”中“语言与人文”的整合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0月17日,5节代表着清华附小当前课程改革步伐的整合课,将呈现在全国各地的教师代表和专家面前。

  明年清华附小将迎来百年校庆。10月17日当天,清华附小还将在这种浓郁的学术氛围中开启百年校庆倒计时。

  10月17至18日,清华附小将正式启动百年校庆的相关活动。其中,重头戏是17日的5节课改探索课,以及相关的专家研讨活动。

  10月8日,记者走进清华附小课堂,一连听了4位老师的整合课。

  王峰的课堂中有深度的思考,亦有轻松快乐的情境创设。他在课堂上用流利纯正的英语,扮演了一个外国友人来到附小,在“文化墙”上看到了孔子这句话的情境,引发同学们大胆创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英文翻译。王峰适时引入了不同的翻译版本,世界各国意思相通的格言,学生穿行在两种语言中,感受到不同的人在世界的不同角落,在追问人与人的相处时,不约而同地凝聚到同理心上,激发出学生对中国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和对世界文化的理解。

  课的结尾,王老师用两个词“推己及人”和“Empathy”带领学生从“同理心”的角度综合理解中外文化中的这一核心精神。一个“学习孔子的话对今天我们有什么意义吗?”的问题又将学生引回了现实生活。

  培养“中国灵魂 国际视野”的现代人,已纳入清华附小主题课程的研究中。反观王峰的课,也正是在“1+X课程”中“语言与人文”领域的一种尝试。据了解,这是清华附小从2011年开始实施的“1+X课程”基本理念的体现,“1”代表优化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X”就是实现个性发展的特色化课程。据悉,在清华附小,整合课程已经占到总课程的30%。课时也从原来40分钟一节课,调整为90分钟、60分钟、35分钟、10分钟不等的长、短或微课时。

  清华附小将国家的11门课程重新打包,打破了学科的边界,分为五大板块:品格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表示,学校实施的“1+X课程”不是增加课时和学生学习负担,而是在国家课时要求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对课程进行了改革和整合。

  ■ 整合课堂

  数学·绘本·科学

  在童话里学习数学

  《避开恶猫的方法》是一节有关统计的课程,这节课主要讲“一一对应”的相关内容。

  “一天,老鼠外出回来,发现仓库里乱七八糟。看这里,有张很奇怪的字条……”清华附小老师易博一开场,先在投影仪播放了一段童话故事的开头。“铺设场景,目的是先要勾起学生的兴趣。”

  易博一步步引导着学生走入到故事情节中,当老鼠们决定用给猫脖子上挂东西的方式来预防猫的袭击时,易博开始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为了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一一对应”,易博让部分学生扮演老鼠参与决定是挂轻的物体,还是重的物体。在学生混乱排队无法赞同哪种意见多的时候,自然意识到“一一对应”的必要。

  “过去的教育都在结果中,直接告诉学生结果,而没有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窦桂梅说。

  对于这堂课的设计,易博表示,他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把统计的全过程完整体验,还原人类统计发展史。

  同样是一堂数学课,数学老师王建刚采取了另一种授课方式。

  当天,王建刚给五年级一班的学生讲有关质数的内容,他这堂课的主题叫《“懂数学”的蝉》。他首先向学生们介绍了“懂数学”的蝉的来由:“大多数昆虫的生命周期为1年或更短,普通蝉的生命周期为3至9年,而1983年,人们在北美洲的森林里,发现一种有趣的‘懂数学’的蝉……这种蝉每隔13或17年都会集中爆发一次。”

  “他的这堂课虽然讲的是质数,但融入生活的元素、科学的元素。”窦桂梅介绍,王建刚为了避免就知识教知识,就教材教教材,就以蝉为切入点,目的是告诉学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自然选择中蕴含着数学知识。

  课程结尾,王建刚又把与质数相关的科学家巧妙穿插其中加以介绍。窦桂梅说,看上去这是一堂数学课,其实老师把生物、科学的相关知识也传递给了学生。王建刚说,他的课程设计是想让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再通过数学方法进行验证,最终得出结论,在研究过程中无痕地学习质数与合数。

  语文·艺术

  音乐注解诗人情怀

  伴随着乐曲《姑苏行》婉转悠扬的丝竹之声,清华附小老师张家龙的语文与艺术整合课不留痕迹地开讲了,教室前方的PPT缓缓展开一幅表现江南风情的水墨画。

  在音乐与画作的铺垫下,张老师请同学们描述它们给大家的感受。“美好”、“宁静”、“悠远”、“忧伤”、“凄美”、“惆怅”……五年级的学生们脱口而出大量情感细腻而富有想象力的词汇。

  此时,《枫桥夜泊》这首古诗才徐徐“登场”。张老师邀请几位同学分别朗诵,一位风格独具的男生朗诵结束,立即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不一样的同学,不一样的情感,朗诵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在张老师的带领下,全班同学又用不同的语调和感情朗读了几遍《枫桥夜泊》。这种“好玩儿”的自我表达朗读方式,正是遵循这首诗本身的“有我之境”,让学生把自己投入到诗中,也充分调动起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

  “诗在可解与不可解中求和解。”对随后老师提出的有关这首诗的各种问题,如哪些是听觉、视觉描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情……同学们踊跃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老师并未给出标准答案,但在学生天马行空又紧扣主题的发言中,这首诗的画面、意象、意境、情境,都得以充分展现。

  除了对古诗进行古典诠释,张老师还增加了现代解读——播放了毛宁演唱的歌曲《涛声依旧》,并在大家沉浸其中之时,即兴亲自表演了一段“二胡独奏”,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最后,他用古曲吟唱为这节课画上完美句号。

  “诗与歌同源,”张老师说,“王维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说,可见诗又是画。还原诗的本质,用轻松的方式、多元的维度,和儿童一起用‘通感’呈现它、还原它,是件幸福的事。”他借用音乐、书画等元素,为课堂营造一种古诗中描述的场景和氛围,而将这些元素整合在一起,也体现了主题教学和跨学科教学的目的。

 ■ 专家点评

  学校给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中心王凯副主任当天也观摩了清华附小的部分整合课程。王凯认为,王建刚的这堂课属于应用型数学课,一开始就把问题抛给学生并贯穿到整堂课中。而易博的这堂课则属于故事型数学课,通过故事还原整个统计的发展史,让孩子们了解分类、顺序等相关知识……

  王凯表示,清华附小两节数学、一节语文三堂课各具特色,都加入了很多个人元素,经过教师各具风格的演绎,成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

  他说,张家龙的语文课带给他一些思考。“古诗在语文里是最难讲的,因为古人做诗跟现代人读诗的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王凯说,张家龙在讲诗歌时引入了音乐等元素,提高了诗性的感觉。而传统的讲授古诗的过程主要是讲述作者生平和他所处的年代以及写诗的心情,然后再对古诗进行分解。

  王凯表示,几节课都能看出老师对教学内容有充分的再创造,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另外,学校也给予了教师很宽松的空间,让老师得以充分发挥个性特长。

  ■ 精彩预告

  精品课点评专家阵容庞大

  在10月17-18日的活动中,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国家督学、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成尚荣,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裴娣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清附小党总支书记、校长窦桂梅等教育专家,将分别做主题报告。

  10月17日,学校将展示诗歌鉴赏、抽象书画、中英文主题阅读、数学绘本阅读、数学与科学整合等5节精品课,并邀请专家点评。

  小学生自制校花为学校庆生

  清华附小的学生还将在传承民族文化中祝福学校的百年校庆。学生在印有百年祝语的卡片上,用硬笔书法写上了如“水木清华,百年童心”、“水木附小,成志百年”、“家国情怀,完整人格”,表达他们对清华大学和清华附小精神的传承决心,以及附小学生对百年校庆的祝愿。

  清华附小的校花是丁香花。百年校庆启动日当天,每一个学生将自己手工设计制作一朵丁香花,并印上自己的指纹,近两千朵小丁香花将会拼成一棵丁香树。

责任编辑:  来自:[db:来源]

相关热词搜索:有文化

上一篇:老爸没让女儿上学 带着她游山玩水
下一篇:周恩来生前卫士为河南首个“周恩来班”授牌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