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庆年
高等学校招生具有选拔功能,能否做到科学选拔人才,是反映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质量和效能的关键要素之一。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把“体现科学高效,提高选拔水平”作为改革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而“促进科学选才”,是改革的核心目标之所在。近日公布的《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方案》在落实促进科学选才上,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系统的安排。能不能实现改革的这一目标,提高高校科学选拔人才的能力至关重要。
上海市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强调,要“遵循科学的人才选拔与培养规律,逐步建立多元多维评价体系,充分体现学生全面发展导向,科学评估学生综合素质状况,更多展示学生个性特长”。这是个正确的方向,而且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按照这一方案,高考成绩由统一考试科目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共同构成,并引入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可以根据高校要求和个人特长自主选择。这大大增加了考察学生素质的维度,也增加了学生的选择。这对高校的考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看待学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学生所选科目与什么专业可匹配,各高校各专业设置多高的科目成绩“门槛”更恰当,这需要各高校好好琢磨。
当下,人们对高等教育的一个诟病,就是高校办学的高度同质化。特色化发展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方向,而促进高校办出特色,招生选拔改革就是一个抓手。提高科学选拔人才的能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特质的高校应有不同目标和路径。上海高考综合改革方案要求普通本科院校根据办学特色和定位,以及不同学科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分学科大类(或专业)自主提出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选考科目范围。这就促使各高校深入思考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凝炼办学特色。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方案按照国务院的实施意见,就职业类院校选拔录取改革做出了有特点的安排。本市明确提出,要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招生录取制度。
在这样一种条件下,究竟如何识别、选拔符合学校办学目标要求的生源,提升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对这些院校尤为重要。这不仅对高等教育的结构性调整、普职融通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而且对职业类院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为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