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 > 考试 > 正文

不分文理6选2江苏曾试水4年 四大问题成掣肘
2014-10-13 15:11:02   中国涪陵网   评论:0

原标题:不分文理6选2江苏曾试水4年 四大问题成掣肘

  9月4日公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微博]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  这使得语、数、外成为必修课,余下的物、化、生、政、史、地六门课成为选修课,考生可以在其中不分文理6选3。事实上,类似的考试方式曾经在10年前的江苏省试行过,唯一的不同是,当时江苏的考生可以不分文理科6选2,但这样的考试制度却仅仅推行了4年。

  不少经历过那四年时光的江苏考生和高中教师向记者抱怨说:“3+2”形式的高考让学校在教学实操上遭遇难题;同时也导致考试时间较长。此次全国范围内的高考改革意见该如何吸收江苏“3+2”高考模式的经验教训顺利落地,仍待摸索。

  问题一:每门课考题难度都不同

  26岁的季弘斐两年前从哈佛大学景观设计专业硕士毕业,回到上海后干着一份非常不错的工作。2006年,他参加江苏省自主命题的“3+2”高考,最终仅以全年级170多名的成绩,考上了一所普通的省内本科院校扬州大学[微博]。

  去国外考得上哈佛,为何在国内只能读扬州大学?季弘斐首先向记者抱怨起“奇怪”的“3+2”高考制度。

  按照当年江苏省的高考报名原则,所有考生高考必考语、数、外三门主课,每门课满分150分;其次,考生还将从物、化、生、政、史、地六门课里任意挑选两门选修课,每门课同样是150分;考生可以打破文理科的壁垒,选择两门最拿手的科目进行笔试。最大的困境在于6门选修课的卷面难度无法统一。

  季弘斐说:“我的强项就是英语、物理和化学;当时选择的两门选修课也是物理、化学,但那次考试物理和化学都很容易,绝大部分考生的分数都不错,英语更是有史以来最容易,平时很多英语不及格的考生,都能轻易考到120分,所以我没办法跟别人拉开差距;加上我的‘弱项’数学和语文难度都挺高,最终就没有考好。之前我的模拟考试成绩都是年级前三名的。”

  学“政史”、“政地”的文科生同样有话说。无锡市东林中学的林志浩2006年参加高考,选考政治、历史,虽说这两门课他学得非常不错,最终也只勉强上了重点本科线(该分数线是统一的,不分文理):“两门文科能考到120分已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了,但理科的尖子生们考到140分甚至150分满分也常有,一下子就和我们拉开了差距。”

  江苏省的一位高中物理老师告诉记者,2004年时,高考物理平均分比地理整整低了20分,这让很多考生选择趋利避害,学习物理的人数普遍减少,但其实每门课都有“大年小年”,难度的不统一让当时很多考生在选择考什么时伤透了脑筋。

  问题二:大学招生犯了难

  考试难度上的不公平,也导致当年一些大学在江苏省录取招生时遭遇困境。在2004年至2007年间,国内多所名牌大学在江苏招生时都明确提出了限制要求。季弘斐说:“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当时清华[微博]大学[微博]就明确理科只招‘理化生’,‘物生班’、‘化生班’的学生考得再好,清华也不会录取。”

  另外,名牌高校也明确划分了两条分数线。可是除了这几所名校以外,其他高校并没有文、理分数线的区分。

  林志浩说:“2006年复旦大学[微博]在江苏的录取分数线是统一的661分,北京外国语大学[微博]的分数线是640分,这些大学很多都是以文科见长的,却没有划文科分数线,而是统一分数线,完全是便宜了理科生,害苦了文科尖子生,我不是说北外不好,但一个630多分的文科生可以轻松上北大、清华,却进不了北外,你不觉得这事儿很奇葩吗?”

  江苏高考制度素以善变著称,从2000年至2008年,高考制度8年4变,包括“3+小综合”、“3+大综合”、“3+2”,到了2008年,江苏高考索性只考语、数、外三门主课,其他科目只划分学业水平测试等级,6门“副课”在每年3月下旬进行考试,根据成绩给出A/B/C/D四个等级,考试同样是6选2,但要求文科生必选历史,理科生必选物理。

  这套方案看似是对“3+2”高考模式痼疾的纠正,却在无形中把学科分成了三六九等,也使得高考的文科比重增加。

  而江苏南通一所中学校长当时也提出:2008年新高考方案呈现三大特点:一是高考统考语数外3门,两门语言类课程,文科比例加重了。二是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见多识广的优势将会得到体现。三是女孩和男孩比,女孩在语言学习等方面有较大优势,而男生通常在数理化、逻辑思维方面的特长得不到发挥。很多人由此得出“新方案将有利于城市考生和女生”的结论。

  问题三:分班仍是文理分科

  采访中,不少老师向记者表示,当年江苏高考的“3+2”模式之所以四年即止,另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在于学校教学资源的匮乏,“我想当年的考试制度设计者是非常理想化的,但落地到实际的教学中,问题就很严重。按照排列组合计算,6门课选2门,可以有15种可能。但学校根本没有这么多教学资源去开那么多班级,一些跨文理的班,因为报名人数少,或者没有人报名,最终只好不开这样的班。”

  季弘斐说,每到高一结束时,所有的班级都忙着分班“选专业”。当年班里确实有同学想报物理和地理,但却遭到老师劝阻:“学校课程冲突,班上还要为你岔开上课教学的时间,学校模拟考试同时考物理和地理,你怎么考?最后那个同学只好放弃了这样的想法。”

  记者了解到,因为报名人数很少,在实际操作中,当年几乎所有的江苏高中都选择不开设文理跨学科的班级,主要的班级为“理化班”、“物生班”、“化生班”、“政史班”、“史地班”、“政地班”这六种,这显然与当初考试制度设计者的想法相背离,却也是保障学生成绩的无奈之举,“一个稳定的班集体非常重要,如果一个高中生没有班主任和同学的帮助,成绩就很难提高。”

  而此次《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的考试方案中,同样要求打破文理壁垒,并在6门科目中任意选择3门进行考试。一高中物理老师称,如果执行不到位,将会出现比之前更复杂的情况:“6门课选2门,有15种选法;六门课选3门,就会有20种选法,这就会比当年更麻烦,但我觉得在分班的实际操作中,学校很可能仍然以政史地一类和理化生一类为主,最终仍然演变成‘理科班’和‘文科班’两类。”

  问题四:考完1小时后又考

  在林志浩看来,当年“3+2”的高考模式,另一项弊端是考试时间过长。2004年至2007年,江苏省高考的时间创纪录地达到4天,而不少高考只考文综、理综的省份,通常只要考两天。

  林志浩抱怨道:“因为当年高考要考9门课,如果上下午各一门课,就要考5天,但5天的时间实在太长了。所以有一门考试在时间安排上非常‘奇葩’,那就是第一天下午,一点半开始考化学,考到三点半考生出考场;紧接着4点半地理就要开考,考到晚上6点半,虽然同时报化学和地理的考生人数确实很少,但这样的时间安排对于这些考生来说,怎么能说公平呢?”

  而江苏省在2008年之所以修改高考方案,其中最明确的理由就是“减轻学生负担”。此次江苏虽然不是高考改革试点,但9月4日,江苏省教育厅发言人依旧向媒体表示,江苏高考改革“为期不远”:“从教育部公布的方案来看,江苏今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应该不会实施新的高考改革,最早也要从2018年开始实施。”

  展望:走班制上课势在必行?

  季弘斐向记者表示,随着这次高考改革意见的逐步落地,他更希望中国的高中能实行走班制教学:“我认为高考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在哈佛上课与在扬州大学上课,我最大的感受是所有的同学知识结构都不一样,这样两三年下来,我就能从身边的同学那里学到很多知识;但在国内上课的时候,我发现周边的学生知识结构都非常相似,这也是我们国家长[微博]期文理分科造成的结果。”

  “事实上,在美国的高中,走班制教学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老师在课堂开课,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去听哪个老师的课,同样老师也可以选择学生,这样最终的教学与班级构成,就可以由‘市场’来决定。但在我们那里,却以实验班、培优班的名义,强行按学习成绩把学生区分开来,这其实并不公平。如果高考的改革能落到实处,就应该提倡走班制,让学生有选择的权利,而并非传统的分班!”

  但上述的那位高中物理老师则认为,要实现走班制,学校还有很多的困难:“这种教学方式和大学的比较相近,但有很多现实困难,比如学校没有那么多优秀的老师,没有那么多、那么好的硬件设施。另外一些看似是小问题的事,都可能成为大障碍,比如你一直走东走西,高中生那成堆的书本怎么搬?另外老师怎样保证教学质量,怎样批改作业,都是一系列的问题。”文/本报记者武威

责任编辑:  来自:[db:来源]

相关热词搜索:不分|试水|nbsp

上一篇:熊丙奇:地方高考改革对减轻学生压力没太大帮助
下一篇:上海、浙江高考改革:学生或复读难度加大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