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师大回应课堂培养作家:可作为发现未来作家平台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最近,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新增了一个硕士专业方向“文学创作”,并聘请格非、严歌苓、李洱等知名作家出任学生导师,喊出了要“培养作家”的目标。媒体报道后立即引来了质疑:作家难道是能一堂课一堂课教出来的?如果真能这样,我国一年是否能批量生产出成千上百的作家?
“作家班”这个说法,其实早已有之。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的北师大中文系与中国作协下属的鲁迅文学院合作,开设了面向全国优秀青年作家的研究生班。当时班里的学生都鼎鼎大名,比如莫言、余华等等。20多年过后,北师大又开设了被媒体简称为“作家班”的文学创作研究生方向,这次的学员不是作家,而是希望能够成为的作家的普通研究生。这些学生是怎么招来的?标准是什么?
教师张柠:要通过我们研究性硕士的入学考试,再请著名作家组成评审小组来进行面试,主要是考察他们的文学才能。录取的时候,有三种人:一是有一定的创作经验,从外校考过来的;第二种是本校保研的;但三种是报考文学院研究生调剂过来的。
学生小张就是张老师口中的第三种入学新生。报考文学院现代文学方向没能到达面试分数线的她意外通过提交作品被调剂到了文学创作班。
小张:交申请调剂就发现我们学校开了这么一个专业。只是非常爱好文学但并没有去刻意写作。提交了两篇作品,一篇小说,一篇散文。就是之前偶尔写的那种,然后再面试就通过了。当时的面试官有我们学校的张柠、张清华老师,人民文学副主编邱华栋老师。主要是看你对文学的兴趣和理解,他们在点评(作品)的时候就在看你有没有这个潜质吧。
和小张的对话明显表明她是一名好学生,被意外调剂到文学创作专业后,课程与她的爱好也对路。不过,她的言谈与“固有印象”中的作家思路还是略有出入:
被调剂过来的时候其实心里还很忐忑,因为写作毕竟是一件很冒风险的事情,但过来之后感觉还是挺适应喜欢的。课程设置合理,专注于写作感觉是很飘,虚浮的东西,因为你不确定是不是自己真的能够写出来,或者是真的能成为一个好作家,现在有一些学术类的课程相对会帮我们打好基础。
正如小张所言,北师大的文学创作课程设置分研究和写作实务两类。教师张柠介绍,研究类课程占了大头,而写作类课程则一方面借鉴了美国创意写作的授课方式,另一方面请知名作家现身说法:
他们每个人要带800字左右的作品,就是你小说开头的部分,你要念给同学听,所有人都要发言,对小说情节走向提出自己的看法,读自己作品的学生会记下别人的意见,可以吸收也可以不吸收。那么下一节课,继续再写800字,最后一节课我们请了《青年文学》的主编,十个人5000字小说都看完了,点评。
当然学生们的作品还会给他们的“双导师”之一,知名作家看阅读点评,小张说,导师很犀利,一针见血的点出了她作品的毛病:
非常犀利一针见血的指出来,然后还给我们推荐了一些经典作品大家学习看看。
尽管北师大的课程设置、教师配置和学生招考的方式都已经被媒体广泛报道,但依然有不少人对此课程的“本意”提出质疑,其中最集中的就是:用课堂教育来培养作家的过程,本来就是扼杀个性,固化思维。对此,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文学院副院长张清华表示:
现在不是固化的问题是能够给他养成一点,现在大学里的文学教育都变成知识教育,写作技能的养成被普遍忽视,希望通过这样一种培养模式,能够带动和改变原有的问题。
张清华强调,北师大文学创作方向的研究生课程不敢说一定能培养出作家,但培养作家是这个研究生方向的目标。
而学生小张关于未来是否以成为作家为目标的回答则更为暧昧:
至少这三年会很努力的去学习,去写作。总之一直会把他当成爱好延续下去,但未来是否以写字为生现在还不好说。(记者张闻)
(来源:中国广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