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时事》杂志 作者:车凤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你一定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由此,有些人会认为理科生是不需要学习太多文科知识的,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都已经是"老古董"了,对今天从事科学技术专业领域的人没什么用处,事实上是这样么?
人类历史上有四大古文明,分别是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前三种文明都断裂过,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从未间断。中国传统文化,简单地说是一个包含了中国古代的文学、史学、哲学、美学、艺术等各方面知识和思想的庞大体系。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民族、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言谈举止、脾气秉性等,和他们的文化渊源、文化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所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不是只对于提高语文考试的分数有帮助。近些年来,我们看到一些令人堪忧的新闻报道,比如复旦大学的化学专业高材生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同学的饮用水中下毒,再比如很多智商极高、专业素质极高、情商却极低的毕业生走上社会找不到工作。这一切都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人文素养、情商培养是多么重要。一个想成大事的人,除了对专业领域知识的钻研和掌握,必须要具备一个阔达的心胸和格局,同时也要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方向。这就好比一辆汽车,我们所学的各种知识和理论就是它的各种零部件配置,当一个人在专业领域读到了硕士、博士,他也就成为了一辆顶级配置的车子。可是,当一切准备就绪的时候,这辆车子的方向和目的地在哪里呢?中国古人留给我们的,有很多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为何而活、怎样活着的大智慧。
你们一定都知道韩国的现任女总统朴槿惠。她虽然是电子工程系的高材生,但是最喜欢的书籍却是中国的古代思想典籍。她曾经多次提及:在父母双双遇刺身亡之后最黯淡绝望的岁月里,是《中国哲学史》这本书成为了她生命的灯塔,指引她走出困境、找到生命的方向。连外国人都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如此熟悉和喜爱,我们实在应该去好好了解一下这其中的精髓啊。
人们总习惯于给自己贴标签,殊不知每帖一个标签,人的局限性就会更多一些。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没有必要总是提醒自己隶属于"文科还是理科"。看看这些 "文理不分"的榜样吧: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不仅是我国著名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还是著名的诗人、中华诗词学会的名誉会长;张衡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世界级天文学家,他同时也是"汉赋"的首席"作家";达芬奇既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同时也是伟大的艺术家。
磨刀不误砍柴工。不要简单以为拿出时间读点中国文化的内容就会耽误你的功课。生活本身就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写写书法、听听古琴、吟诵些优美的古诗文,很可能使你封闭的解题思路突然打开。所谓的理科生,或许是从人的兴趣、禀赋而言的一种倾向和选择,但是,我们首先是一个人,一个流淌着与先辈相同的血液的中国人。更好地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一定能让我们成为一个有更大胸怀的人、更懂得生活的人、更善于与人交往的人、更有力量去改变自己和环境的人。归根结底,我们所学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我们过上一种有意思也有意义的生活。
当然,作为民族和国家未来的希望所在,我们理所应当去了解和珍视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因为一旦一个国家和民族丧失了自己的传统和文化精神,那就会不打自跨。相信意气风发的你们一定懂得——传承我们的文化血脉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这其中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