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龙文教育:教师与教育中的真善美
2014-10-14 06:09:33   中国涪陵网   评论:0

\ 

  我们许多人对于"教师是蜡烛""教师是园丁"之类的说法早已耳熟能详,然而一味地过誉和苛刻的道德上纲,未必能让我们更理性的关怀教师的伟大及教师的价值。

  "真善美"似乎是许多哲人乃至普通人,对自我或者社会愿望中最具理想色彩的诉求之一,这种诉求在教育中去寻找与感悟,也有很耐人寻味的一面。"教育"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其核心必有对"真善美"的追寻与普及。

  "真"在数学上是客观的,比如"一加一必然等于二",在物理上也是如此,比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些"真"是人类智慧探寻的结果,认识到了,教师普及开来,人们就能认识到这个世界客观"真"的一面。

  但"真"也有主观的,比如在诗歌里,诗人的"真"是情感的真,在绘画中,"真"是感性、理性乃至情感交融的"真",这些真让我们多了几分对人类人文的关怀。教师传授对这些"真"的感悟,使人们在人性上得以滋养与升华。

  然而,对于教师来说,探寻与传播"真",不见得是容易的。比如,一个教师他是否在内心认同自然科学的功用与知识,比如他是否在教学手段上因材施教,推陈出新,显然影响到他所传播的"真"是否有效的被认同。又比如,假如一个语文或者英语老师,所教所传的"真"是枯涩与干瘪的,那么显然他对主观真的体悟是肤浅或者潦草的。比如,语法讲解变成了死板的教条,阅读作文变成了死板的模式化填鸭与八股风格,显然这样的教师内心是欠缺着对"真"的感情与悟性的。难以深深陶醉,又岂能动情传播?

  如果,教育只是以解题技巧,考试分数为核心,无论公共学校还是私立学校或者培优机构,教师已与教育的核心走的太远。

  我们可以把许多问题,比如家长学生升学等都要求分数,都以分数为准绳等作为一种无奈的托词,但也改变不了教育被扭曲和阉割的事实。

  鱼和熊掌兼得,是天下最难的事情。而作为一名教师,无论所教科目是什么,皆处在这样的矛盾平衡的夹缝中。修炼是没有止境的,所以教师在教育的道路上注定是纠结前行的、矛盾成长的。我们从"善"与"美"的角度来体会,或许更能明白这种夹缝中的煎熬。当然了,一心只以分数考试为核心计算的老师,不必去看见这种夹缝状态。

  "善"无疑属于伦理道德层面,而文化是多元的,社会是多样的,世界是复杂的。也许一篇英语美文里的善是引人感动的,然而变换文化背景等,未必称得上是善,未必算得上感动人心。作为教师,我们受限于教材与体制或社会喜好,但未必要委屈自己的内心。再引领学生步入体会"善"的途径中,一个教师必然自身也迷茫或者沉思在"善"的填空。比如"因纽特人杀婴、杀死老人"这样的问题,一个教师带领学生认知这其中的"善"的问题,总是颇费思量的。

  可是,重点恰恰在这里,在追寻与普及善的道路上,一个老师最负责的态度,不是去下无数条"善"的教条,而是带领学生尽可能多的以不同角度和思维去审视人类的行为,让学生多一份属于他们自己判断"善"的角度与关注。

  "美"在人类的审美或者神性的原野,直指人的境界。洛阳飞花,满池残荷,哪个为美?一个教师,也同样最好不要去下死的教条,去单一的讲解教参与大纲的标准答案,毕竟带领学生步入"美"的世界,激发他们感悟美的那颗心才是教育的归宿。

  人世皆有矛盾与吊诡的事情长存,且多如星辰。"真善美"也不例外,真的未必善,未必美,善的未必真未必美,美的未必真未必善;好真不喜究善美,好美厌烦论真善,好善未必明真美。

  在教育的天空,教师最该绽放魅力与魔力的地方,就"真善美"而言,则是能把学生引上不妄断,不厌智,能包容,会兼采,有一颗自由独立的心灵的旅途。如此,便不负在教育的田园根植的辛劳。(龙文教育第一届"龙文杯"教育征文大赛文章 作者:武汉龙文教育教师 陈妍霏)

责任编辑:  来自:[db:来源]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2014中国十大早教品牌新鲜出炉
下一篇:2015年国家公务员计划招录2.2万人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