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湾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两成的初、高中生疑似是网络成瘾的高风险人群,他们之所以如此迷恋网络,主要是为了维护友情。调查中有84.5%的高中生承认,使用社交网络Facebook是为了掌握好友的动态,63.2%的高中生在周围朋友都在线时,最难抗拒玩在线游戏。
这其实一点儿也不奇怪。要知道,在青春期孩子的眼里,他们所处的社交圈就是整个世界,这里发生的事才是真正的头条新闻。在著名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所划分的人生发展的八个阶段中,12岁~18岁属于青春期,在这段时期里,青少年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在社会集体中所处的位置。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与他人的关系,别人与我们的互动就是我们最好的镜子。
有人曾如此回忆自己的高中时期:“高中,我抛去了稚气,抛去了曾经的脾气;高中,是我人生的转折,在这漫长的3年里,我懂得了许多,看清了许多,也长大了许多;高中,这一个决定未来的阶段,我却把它给了爱情,给了友情。”比起12岁~15岁年龄段的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15岁~18岁的高中生更明显地感受着来自家庭、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但他们的心理发育依然落后于生理发育。成熟与幼稚,独立与依赖,自觉与盲动,这些彼此矛盾的特点都更加突出地表现在他们身上,他们内心也有更强烈的倾诉与的渴望。
父母并不是高中生内心世界的第一选择—在他们看来那似乎是小孩子的幼稚行为。日渐独立的他们更愿意与有着共同体验与经历的同龄人诉说,于是对友谊的需求变得更加强烈。
成长也让他们不再满足于儿童时期团伙式的交友方式。他们对朋友有了更严格的挑选标准,比如类似的性格、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甚至有近似的苦恼,因为这样,彼此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很自然,经过这样筛选的朋友不仅更能“交心”,也往往更经得住考验,更有可能发展成一辈子的朋友。
和这样的朋友在一起,不仅可以探索世界、心情,也能抱团取暖,抵抗来自父母甚至是同学的不解。人在越无助的时候越会对来自朋友的陪伴与支持记忆深刻,两个同样作为“实习成年人”的小伙伴一同上路的感觉,恐怕会记一辈子。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旅伴,青春期这一段令人苦闷与彷徨的人生阶段也不再那么孤独无助。当然,在之后的人生路上还会遇到很多陪伴自己的人,但是最初的感觉总是最让人难忘的,无论是友谊还是爱情。
除了对学业和未来的思考,高中阶段也对两性关系有了更多的觉察和想法。这些在父母、老师看来的禁忌话题,恰恰是同龄人之间最热衷交流的内容。“我在暗恋谁”或者“你又被谁伤了心”,能够知道对方第一时间的情感波动不仅是一种“特权”,而且成了彼此关系足够“铁”或“瓷实”的证据。女生忘不了失恋时,陪她们痛哭流涕的闺蜜;男生也忘不了追求女生时,帮他们递纸条的哥们儿—朋友之间不仅彼此坦露内心最深的秘密,同时也在不断创造只属于两个人的秘密。在这个过程中,内心的距离不断拉近。
高中时期,学业的压力迫使每一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道路作出思考,这个过程往往充满了各种犹豫和迷惘。父母在这些问题上的回应,往往带着自己的主观意见和倾向,所以高中生更愿意和同样在迷惘中的朋友探讨。面对高考的压力与苦闷,可能也只有共同经历过的同学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与共情。在一起面对挑战与困境的过程中,彼此之间的友谊也被不断深化,这大概也算是人生中一次“共患难”的体验吧。
在校园里结缘的友谊总显得那么纯粹感人,还因为那个年龄的人尚未被成人世界的功利所裹挟,只是单纯地着悲伤与快乐,完全不在乎对方的家世背景,也不琢磨对方是否会成为日后的资源。这些在懵懂彷徨中一起走过的同学、老友都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无论多久没见,只要相视一笑就会让人立刻回到过去,不设防,不计算,不演不装,以诚相待。那一刻我们毫不怀疑真挚的友谊可以净化心灵,在一个物化的时代,也许我们都需要这样的回归和慰藉。(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博士 汪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