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上海地方衙门断案现场,百姓跪官。选自《1860-1930英国藏中国照片》民国初年,人们之间躬身问候。(资料图) 1922年9月,孙中山与宋庆龄在上海寓所接见美国新闻记者希尔等人。当时,握手已成为一种重要礼节。选自《孙中山图典》2008年,赵本山举行收徒仪式,徒弟们行跪拜之礼引发争议。(资料图)英人笔下马嘎尔尼觐见乾隆帝。(资料图)问好。开明书店民国小学生课本,叶圣陶/编 丰子恺/绘
“臣×××叩见皇上!”话音未落,扑通一跪,三叩九拜……这样的画面和台词,在“辫子戏”流行的今天,几乎每个晚上都会出现在电视屏幕中。中国号称礼仪之邦,礼数众多,然而最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礼仪,非跪拜莫属。这大概是没有争议的。
辛亥革命,民国肇始。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发布文告,正式废止跪拜。至此,跪拜作为国礼、官礼的身份宣告寿终正寝。然而,数千年的深厚积淀,让国人的膝盖与地面之间产生了强大的磁吸力,时不时地产生“扑通一跪”的冲动,历经百年,跪与不跪的争论仍未停息。
民主,从不跪开始
跪拜礼究竟始于哪朝哪代?史书上似乎没有确切的记载。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进入文明社会之初,中国人没有桌椅,大家席地而坐,帝王与平民之间亦是如此。向君主、尊长表示尊重时,“伸腰及股而势危者为跪,因跪而益至其恭,以头著地为拜”,可见,最初这是一种由坐姿派生出来的表示尊重的动作。随着等级制度日益森严,这种礼节逐渐制度化、繁杂化,成为等级制度的规范性礼节。到了清朝,封建专制主义达到极致,跪拜成为高度普及的全民运动。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发布文告,改革旧俗、保障民权,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废止跪拜”。南京临时政府明确规定,从民国元年开始废除跪拜制度。当时在废除跪拜制度的细节操作上是非常有技巧的,只规定官员之间、官员和民众之间不行跪拜,对民众在私人场合则不加干涉。
不久,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北洋政府)宣布:民国通用礼节为,男子礼节脱帽鞠躬,大礼三鞠躬,常礼一鞠躬,寻常相对,只用脱帽礼。女子大礼大致相同,惟不脱帽,专行鞠躬礼。
关于民国初年跪拜礼的废除,有一个流传甚广的传说: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期间,有位80多岁的姓萧的盐商特地从扬州到南京来瞻仰大总统的风采。见到孙中山后,老先生突然放下手杖,跪下去对着大总统恭恭敬敬地行起了三跪九叩首的旧礼来。孙中山连忙拉他起来,告诉他:“总统在职一天,就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国人民服务的。”萧老先生高兴极了,笑着说:“今天我总算见到民主了。”这个传说是否属实难以考证。但是,中国从专制向民主转型的艰难历程,从不让老百姓下跪开始,却是不争的事实。
膝盖习惯性弯曲,并不容易克服
跪拜礼从法律上废除了,但是对于跪拜了几千年的中国人来说,膝盖的习惯性弯曲依然顽强地流传着。
冯玉祥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叫鹿钟麟。此君何许人也?1924年率军将废帝溥仪赶出紫禁城的正是他。按理说鹿钟麟是反封建急先锋,自然会与跪拜等封建残余划清界限。其实未必。有一次作战期间,鹿钟麟没有既定完成任务,冯玉祥来电话责骂:“混蛋!给我跪下,跪一小时!”话音未落,鹿钟麟立即双膝跪地,在电话中告诉长官:“报告!愚已经跪下!”他果真在电话前足足跪了一小时。
由于跪拜蕴含的臣服和卑贱意义,跪拜礼被掺入了一种人格侮辱的成份,被广泛适用于惩罚与自我惩罚。像鹿钟麟那样自觉下跪,以人格的牺牲表达恭顺与自省的,短时间内仍然屡见不鲜。
握手流行,拥抱亲吻回归
新中国成立后,“舶来品”握手成为人们见面打招呼最普遍的礼节。那时候无论是宣传画上,还是报刊杂志上,领袖人物与老百姓握手的照片也比比皆是。毛泽东主席与新疆维吾尔族贫农库尔班大叔握手的照片,道出了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同胞的亲切关怀;刘少奇同志与掏粪工人时传祥边握手边说:“你是掏粪工人,我是国家主席,我们都是为人民服务!”温暖了多少劳动者的心……
中国体育界第一个女性世界冠军,是乒乓球运动员邱钟惠。1959年,她作为中国乒乓球队队员,受到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当天,她就下定决心:“我要用毛主席握过的手夺取世界冠军”,功夫不负有心人,1961年她就获得了在北京举行的第26届世乒赛女单冠军。在那个年代,如果你被毛泽东握手,那无疑是天大的荣幸,会有无数人抢着握你那只“毛主席握过的手”。
握手,作为一种西方社交礼仪,本身代表着平等、平视,而当时的中国形成的这种“风气”,却被赋予了仰视的意义,算是特定时代的一种产物吧。
在握手流行的同时,其他的礼节在中国却逐渐式微,辛亥革命后传入中国的拥抱、亲吻等,在“文革”中被当做“四旧”予以扫除。于是中国人互相表达感情的方式,也只剩下握手了。“文革”期间,有一部地下小说,讲述了知识分子苏冠兰与丁洁琼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小说名称却叫做《第二次握手》,而不是《第二次拥抱》、《第二次亲吻》,从一个侧面反映,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即便恋人之间,也很难有握手之外的其他礼节。
亲吻、拥抱这些礼仪重新回到中国,已是改革开放之后了。1979年第五期《大众电影》杂志的封底,刊登了一张英国电影《水晶鞋与玫瑰花》中“王子”与“灰姑娘”拥抱亲吻的剧照,顿时引起轩然大波,很多人指责这是宣扬“资产阶级腐朽生活方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种议论很快成为过眼云烟,亲吻、拥抱重新成为中国人、特别是恋人、亲人之间可以理直气壮使用的礼仪。
今天还要继续“跪”吗?
但在几乎所有的西方礼仪都已经被中国人所接受之后,我们发现,中国的“国粹”级礼仪—跪拜,至今仍然没有完全消失。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跪拜之风又有回潮之势。
2008年初,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拜大师季羡林为师,行跪拜礼;同年,笑星赵本山在“本山影视基地”举行收徒仪式,徒弟们挨个跪拜、敬茶……
对此,一些人表示反感,认为跪拜作为一种牺牲人格的礼仪,是一种封建残余,不值得提倡;有些人不以为然,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说,跪拜,有时候表现的只是一种敬畏,并没有特定的含义,人是要有所敬畏的;首先是内心有了敬畏、敬爱、尊崇、崇敬,才有外在的屈膝礼,因此赞同学生向老师行跪拜礼。跪,还是不跪,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深圳学礼用礼蔚然成风
“仓廪实而知礼节”。在今人看来,礼仪显然已不仅仅只是“握手、拥抱”那么简单,有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包含其中,在这方面,深圳值得称道。
2005年10月26日,深圳和其他八个城市当选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公交车上让座、义务献血、热情指路、穿上“红马甲”去做义工、争相报名参加贫困山区支教……这些不引人注意的文明细节,使这座城市充满了温馨与和谐。
今年大运会前夕,不少深圳市民踊跃参与“2011个笑脸迎大运征集活动”。当一张张笑脸汇成一个巨大的欢乐之“U”,当一项项礼仪传播风生水起,当一种种礼仪知识深入人心,深圳“百万市民学礼仪”活动渐入佳境,学礼崇礼用礼蔚然成风。“不一样的精彩”已然是对这座魅力城市最形象的诠释。
年轮
1793年
英国派马嘎尔尼出使中国,发生了中外历史上第一次觐见礼仪之争。直至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清朝被迫同意西方使节觐见不再行跪拜礼。西礼觐见的实现,是近代中外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甚至有人把它视作“中国传统礼制的冰山开始崩塌”的标志。
1912年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宣布废止跪拜礼。同年,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公布鞠躬、脱帽等礼节的实施办法。
1958年6月
毛泽东主席与新疆维吾尔族贫农库尔班大叔握手的照片发表,握手成为中国最流行礼仪。
1979年5月
《大众电影》杂志封底刊登英国电影《水晶鞋与玫瑰花》中“王子”与“灰姑娘”拥抱亲吻剧照(如图),拥抱亲吻礼仪重新在中国落地生根。
2008年
钱文忠拜师季羡林行跪拜礼,赵本山收徒接受跪拜,引起是否封建残余的争议。
细节
中国传统
问候方法
叩拜
即跪拜磕头,现在在一些农村地区,晚辈给长辈,尤其是未成年人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还行这种礼仪。
躬身作揖
作揖的姿势是先双手抱拳前举。一般是晚辈向长辈,或下级向上级所用。
抱拳拱手
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礼仪。抱拳,是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紧适度,拱手,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动。这种礼仪多见于平辈之间。
万福
古代妇女礼仪的一种,右手覆左手,半握拳,附于右侧腰肋间,上下微晃数下,双膝微微下蹲,有时,边行礼边口称万福。当代已经鲜有袭用。
鞠躬
现代通用礼仪,多在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亦可用于平辈间,男女皆行。
跨版撰文:马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