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省富平县唐代“定陵”(埋葬着唐中宗李显)的西南侧,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0.9平方公里范围内,发现13组共计495座唐代砖瓦窑址。考古专家称,这一唐代砖瓦窑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数量最多、保存最为完好的唐代砖瓦窑群,其规模远超其它唐代帝陵附近发现的砖瓦窑址。专家推测,这里应是一处专门为唐代帝陵烧制建材的官营性质的唐代建材基地,对研究唐代砖瓦制作工艺有重大意义。
出土遗物以砖为主
这一窑址群位于该县宫里镇桑园村和涧头村,是1995年农民取土发现的,局部发掘,曾出土鸱吻、兽面脊头瓦等唐代高等级建材,判断这一窑群应与唐代帝陵营建相关,属于官窑性质。2013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周边0.9平方公里区域内,发现13组共计495座唐代砖瓦窑遗址,每组窑群最多的有四五十座,少的也有数座,大多呈两两相对式、通过长条形的操作通道连接。
考古人员发掘了其中一组,揭露了南北向操作通道、窑、东西向支通道、灰坑等遗迹。发现一条近4米宽的南北向长条形壕沟为主操作通道,通道东西两侧为相对分布的窑炉。出土砖、瓦烧成品与生坯等遗物,还有少量陶制工具、陶片、瓷片与铜镞等。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于春雷说,出土遗物以砖为主,有正方形、长方形和梯形三种,正方形的砖有莲花纹和素面两种,主要用来铺地面;长方形的砖用来砌墙,这种砖此前在唐墓甬道发现过;梯形的砖则用来砌窑顶。
据了解,发掘的窑炉均为马蹄形半倒烟式馒头窑,小窑炉的窑顶尚存,窑床长、宽均2.5米左右,后壁底部有三个吸烟孔。大窑炉的窑室里发现有大量带泥坯的砖。颇为有趣的是,部分窑床上留有装窑形成的印痕,在个别窑炉窑壁上发现了一些刻划的文字,能识别的有“王”、“亳”、“九”、“论”等,还有小兔等纹样,这或许是工匠建窑时留下的即兴涂鸦。
应该是为唐陵服务的官窑
于春雷告诉记者,《唐会要》中记载“穿掘为窑”,就是筑窑时,先开挖一个大通道,然后在两侧扩挖出窑室、火膛等,并向后部掏挖出烟囱。挖窑挖出的土方,用来制坯。窑挖好、坯干后,再开始点火烧制。
富平县有5座唐代帝王陵墓,除唐中宗李显的“定陵”外,还有唐代宗李豫的“元陵”、唐顺宗李诵的“丰陵”、唐文宗李昂的“章陵”、唐懿宗李漼的“简陵”,其中“定陵”堪称盛唐帝陵的代表。专家推测说,这处砖瓦官窑距离定陵的下宫只有300米,当时肯定是给定陵供砖的,可能也给其它4座唐代帝王陵供砖,因为相距只有几公里。于春雷说,这里应该是为唐陵服务的官窑,也可以说是一处特供建材基地。
由于只是局部试掘,目前,这里还没有发现相关的作坊遗迹,或许与上世纪70年代平整土地时毁坏有关。所以寻找砖瓦窑作坊,成为下一步考古工作的重点。本报驻陕记者 韩宏(本报西安1月27日专电)
本期策划赵征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