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文化 > 正文

版画大师赵延年因病去世 曾雕刻著名《鲁迅像》
2014-10-25 15:35:51   中国涪陵网   评论:0

  又一位文脉老人离我们而去。

  昨天下午2点26分,著名版画家赵延年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因病逝世,享年91岁。

  赵延年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曾在钱江晚报上连载过10年的漫画。他用黑白两色,刻出了中国二十世纪跌宕起伏的历史。他的《鲁迅像》,在大多数中国人心中得到“这就是鲁迅”的认同。他刻的阿q,则为鲁迅笔下国民性的描绘,补上了生动深刻的形象。

  2012年4月27日的钱江晚报d1版上,“文脉”系列刊登了赵延年专题,标题是:“儒雅刀客,犀利刀锋”。对这个标题,老人很中意。

  听到老人逝世的消息,记者不禁翻出手机中的相册—2014年1月2日,赵延年坐着轮椅在唐云艺术馆观看“文脉—浙江文化老人档案展”。那是记者最后一次在公开场合见到老人。

  那天,记者和老人在他的黑白木刻作品《海》前面合影,跟他聊天。展览结束以后,记者还为赵先生和他的家人,在夕阳中的雷峰塔下拍了一张合影。

  他是浙派版画的

  一座高峰

  9月15日,记者赶去省人民医院探望赵老。就在前一天,赵延年的侄子、著名诗人北岛回杭探亲,也来到了医院探望。那段时间,赵老神智清醒,但是插着胃管、带着呼吸器的老人已经显得十分虚弱,无法进行语言交流。

  趁着老人醒来的时候,记者上前握住了赵老的手,给他看半年多前雷峰塔下的照片。他认出了记者,面露微笑。家人为他摘下呼吸面罩,他想开口说话,但喉中含混了几次,却始终无法成言。唯能感到那双依然清澈的眼睛里的期待,和那只一辈子握刻刀的手,微微回握的力量。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中,整个浙江美术界各时代的艺术家和工作者都来探望过他。

  中国美院版画系主任孔国桥回忆,上一次去医院见到赵老,他还在表达对美院版画系未来的期望。

  赵老的外孙女刘颖,作为一个美术工作者,在医院里和外公交流的时候,探讨的都是他们共同的专业:版画。“我那时候还在病床前跟他说,我对版画的那点情结,都是受了他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我自己也是他的作品之一,他听了很高兴。”

  昨天上午,浙江美术馆馆长马锋辉等一行人,成为最后一批探望者。马锋辉感慨,“2009年浙江美术馆成立以后,赵延年先生是率先捐赠作品的老一辈艺术家之一,2010年,他向浙江美术馆捐赠了1037件作品。”

  昨天,中国美院院长许江无比哀伤:“赵先生是在二十世纪颤抖的历史长空上横亘着的一把造像之刀。浙江版画界有‘两张两赵’,两张已离我们而去,如今赵先生又离去,是现代版画艺术的损失。赵先生是一把快刀,引领了中国版画的风气;他是一把方刀,简朴浑厚,黑白快意,刀刀有质;他还是一把利刀,是浙派版画的一座高峰,一边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一边是俯首甘为孺子牛。尤其是横眉冷对的一面,是新兴木刻的代表。”

  他儒雅而犀利

  为木刻努力一生

  在近几年里的多次交往中,记者印象中的赵先生,是一派温文儒雅、如沐春风的形象,正像他那双温暖柔软的手,和清澈的眼神。

  记者记得,每次登门拜访,赵先生都穿戴整齐,搭配素雅的帽子和围巾,站在门口迎接。每次采访前,他都精心准备题目,把要讲述的要点密密麻麻写满笔记本。他还会翻出从前的钱江晚报,把曾经刊登的漫画专栏《歇后论道》拿给记者看。那连载过10年的漫画,十分受读者欢迎,以至于他上医院看病的时候,医生看了病历上的名字就认出了他。

  当然,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次上门采访时,老人家坐下来劈头讲的第一句话:“我在国家危亡中长大。”然后,他就开始把一生的跌宕起伏娓娓道来。

  2012年4月27日的钱江晚报d1版上,“文脉”系列关于赵延年的专题,取了这样一个标题:“儒雅刀客,犀利刀锋”。这句标题深为赵先生本人和他的家人喜爱。后来,他们还专门送给记者一张“儒雅刀客”的刻字。

  在生命中的最后几年,赵先生行动并不方便。但每当重大的艺术展览开幕,他总会坐着轮椅出现,引来众多老朋友、仰慕者和他交流。

  2011年8月,正值中国新兴木刻80周年纪念,88岁的赵延年被请回中国美院,给版画系的年轻学生讲课。他平时每天见客时间不足半小时,但回到美院课堂,却兴奋地讲了两个小时。

21

  今年1月,本报主办的“文脉—浙江文化老人档案展”开幕,91岁的赵延年坐着轮椅出现了。为了参观那张放在唐云艺术馆二楼的黑白木刻《海》,三个年轻力壮的保安抬着他上楼。老人家害羞地笑道:“90岁的老人真是麻烦你们了。”

  就是那一天,赵延年在唐云艺术馆的留言本上写下了长长一句话:“从1940年开始受到鲁迅先生的教导学习木刻,走了一辈子,为了人民付出了我一生的努力。”

  看到这句话,他的家人当场落泪。“这不是一句口号,是老人家最真实的情感。”

第1页

责任编辑:  来自:[db:来源]

相关热词搜索:因病

上一篇:梁凤仪停笔10年后再出新作 讲述香港70年历史
下一篇:阎连科谈获卡夫卡文学奖:真被馅饼砸到头上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