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资料图片由肖英强提供 本报报道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又是霜降时节。
6年前的这个季节,我们曾在三峡亲历高峡出平湖,今天,我们又在汉江上游丹江口库区见证沧海桑田的变迁。
昨天还走过的草丛,此刻已是烟波浩渺。依水踏歌,思古探幽,我们触摸历史之沧桑,感慨这片土地厚重的历史。
水是生命之源,逐水而居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物竞天择。
地处汉江流域的两座千年古镇——均州和上津,历史上都因水而兴,又均因地处水陆交通要冲,而饮誉天下。
水亦是生产之要。依水而建的城镇,又往往因水利建设而命运迥异。
南水北调兴建,这两座分处我省丹江口库区最上游和下游库底的历史重镇,一座将永沉水底,一座却迎来机遇。
拨开历史烟云,寻访两座古镇的前世今生,我们感叹,历史总是如此亲近,文明应当倍加推崇。
沧浪海,均州古城的沉没与重建
水天一色,浩渺无际,渔船驶进沧浪海,忽然惊起几排飞鸟。渔民朱先田摇着一叶轻舟告诉我们,那贴着水面扑腾腾击出一串水花远遁的是野鸭,直飞冲天的,那是白鹭与灰鹤。
飞鸟竞翔,南水北调的送水闸门尚未开启,这里已成为鸟的天堂。
然而更令我们惊叹的是,在浩荡烟波之下,埋着一座古城半个世纪的沉默。
丹江口市均县镇副镇长张飞告诉我们,这片水域下,就是当年的均州古城。1967年,也是这个季节,丹江口大坝下闸蓄水,距坝址三十公里的均州,悲壮地沉陷于万顷碧波之下。
均州城东临汉水,南接武当,历史悠久。史载,其城墙全部采用15公斤一块的青砖垫砌而成,西南北三面各凿一丈五宽护城河,6座城门均设有木制防洪水闸门,以及60吨重的石头门槛,10米至20米高城墙环城4000米,兵匪概不能犯,有“铁打的均州”之称。
当年,唐太宗长孙皇后次子李泰受封为顺阳王,徙居均州之郧乡县;李世民另一皇子,后来的唐中宗李显,最初就被软禁于均州。
均州地处汉水交通咽喉,上达陕西白河,下通汉口,南来北往香客朝奉武当,多乘船由此转道。
均州著名的沧浪亭,现也已随着古均州城沉睡在涛涛汉水之下。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武当县西北四十里,汉水有洲曰沧浪洲……沧浪者,水色也。《襄阳志》也这样记载说:汉水重浊,与大河相似,自均州以下,水为之一清,故曰沧浪之水。可见,均州沧浪为神州诸多“沧浪”之正宗地位。“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然而今天,为一江清水北上,均州人不仅牺牲了一座城,他们还要牺牲“濯我缨”之便利。
为我们摇船的朱先田,原住龙王沟村,因龙王沟在水线之下,现移民搬迁到武汉市江夏区。他在沧浪海有七十多笼养鱼网箱,每年可收入十几万元。但是,为了保持汉江库区的水质,所有的网箱将全部撤建,他这次回来,就是为响应政府号召,收鱼撤网的。
同样做出这巨大牺牲的,还有关门岩村的张伟。
张伟家有15亩橘园,其中一半在水线之下,即将被淹没。张伟说,今年橘子大丰收,但却卖不出好价钱。为了在水淹没之前抓紧收摘,他请了七八个帮工。女将每天工资80元,男将每天100元。
均州人的牺牲不只如此。1967年古城淹没之后,又在原址之外的15华里处的关门岩重建了新的城镇嚣川,并于1993年更名为“均县镇”。一个均县镇的名字,寄托着均州儿女对古镇的无限怀念。
但随着这次南水北调通水,均县镇将再次沦为泽国,全镇将淹没22平方公里的版图面积。均县镇又一次异地整体搬迁。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一座城镇因兴修水利两次整体搬迁,还绝无仅有。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就在距关门岩村10公里外的核桃园,一座集历史、文化、人文、生态为一体的国内乃至世界一流的均县新镇已拔地而起,政府专门聘请中国第一流的专家设计,按照“世界移民工程的典范”来打造她,成为生态文明村镇建设的样板。
上津,沉睡的古镇被唤醒
“津,即渡口;上津,即天子之渡口。”驱车前往鄂陕边关上津古镇前,这个古镇名称的由来,令人遐思。查阅史料,在我国封建王朝,被镶“天子”之地名,除了“天之渡津”的天津外,上津可能是全国唯一了。
翻阅地图,莽莽秦岭,横贯西东。发源于秦岭南麓的金钱河,流经我省郧西,蜿蜒南下,注入汉江。上津就坐落在金钱河下游东岸。“从隋唐起,上津就是个舟楫穿梭、商贾云集之地,是南粮北运至长安要道。”郧西文史研究人员介绍,历史上,南粮北运要道,东有漕运,西则以汉口为集散地,穿汉江,翻秦岭,达长安。在西线通道上,无疑自汉江入金钱河,至上津,再以骡马翻越秦岭小道驮运至关中,是最便捷的通道。
站在上津古镇最高山坡上俯瞰,古镇四面环山,流经的金钱河,河床宽阔,水势浩荡。行走在古镇街头,边听当地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讲解,边寻访古镇老街和古城墙,古镇昔时繁华景象仿佛就在眼前。
在古镇生活了30多年的陈绪富介绍,古镇已有4000多年历史。历史上,上津曾23次建县,7次设郡,4次置州。郧西县志记载:上津建县始于三国曹魏,距今已1791年。1947年,郧西解放时,上津仍是郧西县政府所在地。
历史上,上津有多繁华?当地干部彭慧介绍,古镇全盛时期曾拥有13省(地)会馆、24所货运码头、72座寺庙道观和10条明清风格建筑老街。街上戏楼林立,秦腔、豫剧、楚剧和本地山二黄戏是“你方唱罢我登台”,到上世纪60年代仍存古
戏台五座。
商贾云集,周边人口纷纷向此集中。据史料记载,元忽必烈攻占上津时,曾一次掳走5万壮丁和妇女,从这一侧面能管窥当时人烟之盛。
走在烧刻有“上津公修”的上津古城墙上,这座积淀了无数荣辱与沧桑的古城墙,南北长306米,东西宽262米,城周长1278米,城高6.8米。从空中俯瞰,古城像一只靴子,取义“四平八稳、长治久安”。四道城门两侧,至今仍保存200多幢明清四合院。镇上还保存有山陕馆、北会馆、武昌会馆、河南会馆、古戏楼、古趣街等十几处会馆遗址。
彭慧介绍,险峻的楚塞秦关,上津自古便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古城池也是屡毁屡建。现所见古城墙则建于1368年,距今已近800年,是目前我国仅存的四座县级古城之一。
进入近代,由于连年战乱、水患,古镇日渐衰败。新中国成立后,现代日趋发达的交通,使得地处群山环抱的古镇则渐渐淡出人们视线。
然而,进入新世纪,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上马,库区再次成为全国瞩目焦点,福银高速开通,上津已成武汉-武当山-西安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节点。沉睡的古镇被唤醒。
去年8月,省委书记李鸿忠深入上津考察时指出,上津古镇历史文化厚重,资源难得,非常宝贵。要求相关部门高起点做好规划,争取将上津打造成鄂陕边关的靓丽窗口。
规划是引领,文旅融合是出路。一年来,古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相继出台。规划首次提出,将上津建设成为西安-武当山-武汉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驿站,发展成为十堰市、西安市等周边地区的生态休闲度假区、奇山秀水探险区、历史文化体验区;3至5年内把上津古镇打造成为国家5A景区。
目前,郧西投入古镇保护与开发资金已过亿元。部分破损的古城墙已全部修复,曾经淤塞的护城河又现清水潺流景象。去年,上津古镇被评为国家4A景区。古城墙、古建筑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
当前,郧西县正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全力保护性抢救古镇明清建筑和历史文化传承。
记者感言
凝望水底的温柔
何处望均州?满眼风光水悠悠。
站在雄伟的丹江口坝顶上,放眼江天碧波。既顾盼水面的雄浑壮阔,也把水下风物凝神触摸。
均州古城,武当山下,繁华重镇。静静躺在漫天碧波里,不见一丝踪影。真可谓,水没故乡影不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现在,人们除了对着大概方位怀古幽思之外,还可以在净乐宫看到若干从江底打捞出来的古均州遗物。
每一座古城都是一湾深情故事,每一次叩问都是一次史海钩沉。千百年来,古城均州流传着无以计数的历史传奇。风流才子、文人雅士汇聚此城,吟诗作词,谈古论今。孔子在这里听“沧浪”、屈子在这里访渔翁,还有陈世美,不幸留下薄情寡义名声……
千百年来,星月交替,一代代均州人在此繁衍生息。最近几十年来,为了丹江口水库建设,为了送南水北去,乡民们陆续搬走,远离了古城、丢下了土地,却丢不下故土乡情的根系。均州过往,野史传奇,口口相传。移民们以这种方式,寄托着对古城历史文化的追忆。
南水北调,使得古城已从水下或岸上的物质外壳,升华为一种气干云天的精神象征:奉献、付出、不计得失。它展现的温柔情感,它注解的移民品格,它见证的历史变迁,它接续的文化承传,必将随着南水北调这项世纪工程的雄起,巍巍然于河海天地间。
均州古城已然永沉江底,上津古镇则保存较好并迎来发展机遇。逝去的不是孤独的,人事有代谢,城镇有存废,往来有古今。紧要的是一种对历史风物的珍视、对乡愁乡情的在乎,对奉献与牺牲的铭记。一江清水北送后,人们不妨更多地把目光聚集到这里,把脚步移挪到这里,寻水的源头,追云的足迹,怀抱丹江的灵秀,凝望水底的温柔。
策划 邹贤启 蔡华东 统筹 赵洪松 胡祥修
报道组成员张欧亚 唐晓安 李思辉黄中朝 饶扬灿 汪 洋刘曙松 张 朋 彭 煜 通讯员 李启东 周玉娟 查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