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文化 > 正文

萧军往事:18岁投身军旅 曾沦落至卖文糊口(图)
2014-10-20 19:57:54   中国涪陵网   评论:0

萧军与萧红

  电影《黄金时代》中,萧军是除了女主角萧红之外,最受关注的一个角色。日前,本报记者专访了《萧军传》(收录于《中国现代作家传记专辑》)的作者、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退休教授邢富君,他认为,萧军的文学命运近于传奇——来自社会底层,自幼向往绿林生涯,18岁便投身军旅。东北沦陷后报国无门,流落哈尔滨竟能卖文糊口,不久之后雄赳赳闯进上海,成为上世纪30年代引人注目的文坛新星。“如果说是历史的机遇成就了萧军,我倒宁愿相信斯蒂芬·茨威格的一句话,‘在艺术中,勇气和信仰是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的。 ’”

  母亲自杀,让他过早感受人生悲凉

  萧军原名刘鸿霖,1907年7月3日出生于辽宁省锦州市义县沈家台镇下碾盘沟村(现锦州市凌海所属大碾乡)。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所以他不记得母亲的样子,只知道母亲的命运。

  那是一年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清晨醒来,萧军还伏在母亲的怀里吃奶,父亲要出远门。父亲是木匠,经常做些乡村婚嫁用的箱、柜之类的家具售卖,靠手艺养家。可他脾气粗暴,“夫权”思想又极其严重,他嫌萧军的母亲只顾照顾孩子,不送他上路,便一怒之下扬起赶驴的鞭子,将萧军的母亲一顿毒打,然后扬长而去。

  面对这种屈辱,萧军的母亲愤恨地吞了鸦片,结束了才20岁的生命,以此作为对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的反抗。母亲的悲剧命运,潜藏在年幼的萧军的记忆里,他与父亲的关系从此变得很冷漠。过早地感受人生的悲凉,也让萧军学会了恨。

  6岁时,萧军被送进学校读书,可他宁愿上山放猪,也不想上学。邢富君认为,萧军迷恋山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那里有他心向往之的“绿林”冒险生活。

  目睹人头被当球踢,有感写出《懦……》

  当萧军离开学校,父亲让他自谋生路时,他毫不犹豫地投身军营。先是在吉林一支部队陆军二十四团的骑兵营当骑兵,那里识字的人很少,萧军读过书的优势立刻显露出来。再加上他的小楷字写得好,不久就当了“见习文书上士”。萧军这种“字儿兵”比一般士兵自由多了,不但不用出操、站岗、执勤,还能随便进出军营,因此萧军经常流连于书市,寻找各种书来读,还结识了好多爱好文学的朋友。其间,萧军第一次接触到鲁迅的作品《野草》。

  两年后,萧军考入张学良在沈阳办的东北陆军讲武堂所属宪兵教练处,这里是培养初级军官的,萧军在炮兵科两年。这时的他,文学兴趣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利用各种机会偷偷读书、写作、记日记。

  一天傍晚,萧军在校门外散步,那里是一片没有人烟的荒野。他忽然看见前面有一群人,在你争我夺地踢一个“球”,当那个“球”滚到萧军脚下时,他才看清楚那竟然是一颗人头!萧军自幼大胆,但也吃惊不小,他不忍再看,闪开了。

  邢富君说,这次事件,促成了萧军写作《懦……》,作品如实记下了他所见到的踢“球”场景,哀叹死者的悲惨命运。萧军将《懦……》寄给了沈阳的《盛京时报》,没过几天就被刊登出来,这是萧军公开发表的第一篇作品,他用了笔名:三郎。

  卖文糊口,却意外开始文学职业生涯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全境沦陷。萧军流落哈尔滨,谋不到职业,连吃饭睡觉都成了问题。当用为评剧团写的剧本《马振华哀史》换了一件新夹袍之后,他决定再试试文学的用场。萧军写了篇散文《飘落的樱花》,寄给哈尔滨一家民办的报纸《国际协报》,同时给编辑写了一封信,主要意图就是希望文章发表后能得到一点稿酬。

  这篇散文很快就在《国际协报》的副刊上发表了,过了两天,报社来人送了五元钱,说这不是稿酬,而是主编对作者表示的一点敬意,还邀请萧军去报社与主编见面。“这位主编叫裴馨园,特别留意有战斗性的作品,注意发现有民族责任心、有才华的投稿者,在与萧军交谈之后,更感投机,当即邀请他担任该报的‘专访记者’,协助编辑副刊。”邢富君说,从此,萧军正式开始了以文学为终生职业的生涯,那是1932年的春天,萧军25岁。

  1932年夏天,萧军与萧红在患难中相逢,一对风尘中的知己,发展成恋人以及文学事业上的同盟。 1933年10月,萧军和萧红的共同作品集《跋涉》出版,萧军在书的扉页上,为当时正在创作的《八月的乡村》做了预告。但《八月的乡村》尚未完稿,萧军和萧红在哈尔滨就已难存身了,《跋涉》被日伪警察机关查禁了。两人离开哈尔滨,辗转大连、青岛、上海,最后又回到青岛。在青岛,萧军开始埋头写作《八月的乡村》,但对上海念念不忘,那里是当时中国的文化重镇,是上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最活跃的地方。有朋友建议萧军给鲁迅写信,他为此特地起了一个名字,就是他后来常用的笔名——萧军。“因为他是军人出身,又特别喜欢京剧《打渔杀家》中的英雄人物萧恩。 ”邢富君说。

  《八月的乡村》面世,萧军成为文坛闯将

  很快,鲁迅便给萧军回信了,表示可以看看他和萧红的作品,这对二萧来说,是莫大的鼓舞。他们将《跋涉》和萧红刚完成的中篇小说《生死场》寄了过去,同时,萧军紧张地写着《八月的乡村》。后来,二萧在青岛的朋友被捕,青岛也呆不下去了,他们毫不犹豫决定到上海去,而且一到上海,萧军就给鲁迅写了信。当时《八月的乡村》已经写完,正在修改,萧红准备帮他誊清。

  1934年11月,萧军和萧红来到上海一个月,终于与鲁迅见面了。萧军将《八月的乡村》交给了鲁迅,鲁迅表示他会认真看的。那一刻,萧军觉得他交出了自己全部的期望,同时也交出了自己的文学命运。鲁迅读完《八月的乡村》的文稿后,对这部作品很赞赏。邢富君说:“鲁迅认为,当时描写‘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的作品,在上海已经悄悄出现了一些,但还没有像《八月的乡村》这样内容充实的长篇小说。看完文稿的同时,鲁迅提笔为其写了序文。 1935年夏天,鲁迅作序的《八月的乡村》,经秘密印行出现在上海读者的面前。当时的评论家认为,它给了中国文学一个全新的场面。一夜之间,萧军成了上海文坛的闯将。 ”

  如今谈到萧军,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这部《八月的乡村》。邢富君表示,这是萧军真正意义上的步入文坛之作,从其当时在国内外引起的反响看,也足称东北作家从荒原走向世界的第一本著作。

  半岛晨报、海力网记者夏亮亮

  往事

  萧红说,三郎,你有强盗的灵魂

  1982年春天,邢富君第一次拜访75岁的萧军。那次见面,萧军对邢富君谈到萧红曾说他有“强盗的灵魂”。萧军说,不错,他的确是有“强盗的灵魂”,如果不是这样,他和萧红就要同归于尽。一句话饱含了二萧共患难岁月中的种种辛酸。

  萧军对邢富君讲述,1933年冬天,萧红病重入院,医生不给治,因为没交医药费,还让他们换个医院。萧军暴怒地喊道:“现在我的人病到这种地步,你们又让换个医院,我跟你说,如果今天你医不好我的人,她要是从此死去,我会杀了你,杀了你全家,杀了你们的院长,杀了你们医院里所有的人! ”那位医生以为遇到了“胡子”,慌忙去给萧红看病了。

  最后,萧红被治好了,当她说是由于萧军斗争的胜利自己才得到救治时,萧军倒流下了眼泪。邢富君说,萧军的这滴眼泪,很能说明他的性格,这也是为什么他最后当不了绿林英雄,而成了一名作家。

  注

  特别感谢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退休教授邢富君为本文提供相关资料。电影《黄金时代》再现了二萧在颠沛流离中患难与共,坚持创作的情景。

责任编辑:  来自:[db:来源]

相关热词搜索:的人|杀了|写了|这是|出了

上一篇:"未来邮局"实体店有望落户上海 提供"慢递"业务
下一篇:河北宣化发现赵孟頫书碑 石碑上部已断裂佚去(图)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