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电视剧《北平无战事》在舆论场激起千层浪。一些人担心收视率,认为不适应现代观众,不妥协市场,是“电视剧版的《黄金时代》,是小范围的集体赞美,大范围的无人问津”。
其实《北平无战事》已经实现了通俗意义上的收视、口碑双丰收。开播10天之后,北京卫视和天津卫视稳步占据着34城收视率的前三名,不少微博大V都在微博上表示成为这个剧的粉丝。而且,一部戏的收视率,今天不行,不代表明天不行。受到高口碑的影响,舆论场普遍关注这部剧。这也是业内人士所讲的,“《北平无战事》才是年度剧王,我看好后续的重播收视率和网站视频的长尾点击量”。
更重要的是,收视率不是文艺作品价值的唯一标准,收视率也不该是文艺工作者的唯一追求。很多人讲市场需求,似乎市场只喜欢辣,提供其他口味的就不行。谁说市场只需要一种口味?即便某一种口味明显占先,但也有可能是“厨师”左右的结果。文化市场毕竟不是农贸市场,文艺工作者毕竟不是卖萝卜青菜,总得有一些自己的精神追求,总得有一点自己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现实中很多文艺工作者,在生活上很有个性,可在创作上却没有一点自己的个性,这恐怕也是一种双重人格。
我们目前所处的市场,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市场,甚至是一个被严重误导的市场,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很多人都以为,这个市场就喜欢光怪陆离,不喜欢“走心”的东西。这是一种大大的误解。市场是存在层次性的,有人喜欢“重口味”,也有人喜欢“高冷范”。《北平无战事》拥有的口碑,以及目前相对不错的收视率,其实都已经证明,市场是能够容纳这种严肃作品的。这也是知名编剧赵东苓感叹的:“多久了,市场生态严重失衡,正剧和严肃作品被逼得几乎退出了市场。《北平无战事》给了所有购片人一个提醒:观众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均衡发展才是王道。”
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染铜臭气。我们应该相信,用心做作品,做好的作品,是一定有前途的。一些充斥媚俗的作品,既是市场的失败,也是文艺工作者的失责。这同样在启示我们,市场有严肃作品的空间,文艺不能被市场牵着鼻子走。 乔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