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可园史志馆将在朝天宫街道市民文体中心免费开放
王安石咏竹作诗的“此君亭”在此复制
清代朝天宫街巷地图
不钟情于南京者,可能不知陈作霖其人。他是南京历史上最有名的史志学家,更是近代南京的著名文学家、经学家,晚号“可园”,又称“可园老人”。
本月底前,南京可园史志馆,将在朝天宫街道市民文体中心免费开放。这里除了陈作霖的印记外,还能详细地看到朝天宫地区的近百个老地名,有的地理位置现在只存在于老南京的记忆里。
江南时报记者 黄勇/文 秦怀珠/摄
南京也有“二十四桥”
不是老南京,还真摸不到草桥这地方,可园史志馆就位于草桥的秦淮区朝天宫街道市民文体中心内、建于清乾隆年间的草桥清真寺的东侧。
初访这处文体中心,要不是里面有体育器材,您会觉得自己走进了一处小型的地名记忆陈列馆。进门前,就能看到一幅《韩熙载夜宴图》的喷绘挂在中心外的围墙上,有一种说法,南唐巨宦韩熙载家里开宴行乐就是在南京秦淮区。另一侧,墙上则以图板形式介绍南京的古地名、十二生肖地名,以及和扬州二十四桥所不同的“南京的二十四桥”。
草桥这一地名就体现了朝天宫的桥文化。朝天宫街道工委书记张振荣是个著名的文化人,工作之余,常潜心研究朝天宫地区的历史。他告诉记者,史志学家陈作霖的《运渎桥道小志》上记载,古河——古运渎的起点就在秦淮区的内桥西。其两支流经鸽子桥、鼎新桥、草桥、红土桥、上浮桥、仓巷桥(古称道济桥)、文津桥、望仙桥、张公桥等桥梁。
院子内,北宋大文学家王安石咏竹作诗的“此君亭”得到了“复制”,“六经”的诗、书、礼、易、乐等记录在艺术长廊36块红色木门上,旁边还有供市民休息的木椅,这些木门、木椅都是城市拆迁收来的,艺术长廊则起了个很雅的名字叫“红纸廊”。一棵参天梧桐更有身份,树旁的木牌记录着树下张学良和赵四小姐曾常在此散步并互诉衷肠。
羊市桥、沈阳街、牛头巷现在都没了
进了南京可园史志馆,更是无处不散发出南京的气息,处处有陈作霖和老地名的印记。一楼,正对着大门的连柜上是南京版的清明上河图——明代仇英所绘的《南都繁会图》,描绘了晚明时代包括朝天宫地区在内的南京城市商业兴盛的场面。墙上则挂着苏甲荣编制的民国时期的朝天宫街巷图。
更让人激动的是,清代朝天宫街巷地图则通过笔“绘画”在脚下。踩着羊市桥、沈阳街、牛头巷、珠宝廊这些消失的地方,再看看旁边南捕厅、甘雨巷、评事街、大香炉巷、古钵巷等尚存的地方,你就不得不赞叹,南京城发展中的这些旧时的岁月变迁。
“一位住在洼子巷的老居民,无意中走到这儿,特地来找我们讲,为什么他童年自家住的那条小巷子不在地图里?”朝天宫街道副调研员孙玉荣介绍,目前,朝天宫街道有96条街巷支路,而在明清、民国比这个数字要多不少。这幅清代的地图是文体中心根据当时的记载请人来描绘的。“不是说洼子巷就在历史中缺失了,而是当时的地图就是这么记载的。”
史志馆向著名史学家陈作霖致敬
通往二楼的楼梯道墙上,画着陈作霖的人生四个重要阶段,“束发游学”、“而立志学”、“不惑著述”、“花甲传道”的彩绘,以及陈作霖的各种著作影印件及照片。
二楼的“可园”才是史志馆的核心地区,这里摆放着陈作霖所著的各种书稿、白下志、秦淮志、朝天宫志、可园诗词等。连坐椅背都写着古诗词。把市民文体中心叫做可园史志馆,就是向这位伟大的南京学者、著名的南京史志学家致敬。
张振荣介绍,陈作霖从小就聪明颖悟,就能读古文,大了拜著名学者汪士铎继续学习古文。由于参加了由汪主持的金陵官书局校勘刊刻经史书籍的工作,陈作霖得以进一步博览群籍。后来,陈作霖随汪士铎主修续纂《江宁府志》,再度积累学术经验。陈作霖醉心家乡文化的研究,中举后放弃高官厚禄,开始撰写著作金陵地方人物传记志、《金陵通纪》,前后历时30年始成。全书共45卷,补遗4卷,凡50万言,“2000多年间金陵3000余可传之人物皆备”——概述上述黄帝,下迄明福王,凡政权更迭、兵事、钱赋、科举等南京相关的内容皆有记述。
陈列室内,陈作霖的诗词自然也不可或缺。因为陈作霖不仅在史志学上有很多成就,诗词也颇有功力。他继承了袁枚、魏源之所长,著有《石城七学诗集》、《可园诗存》二十八卷,《可园诗话》八卷等,延续了“南京诗派”的独特创作风格。
张振荣说,之所以陈列室叫“可园”,是因为陈作霖晚年在安品街筑可园,并号“可园老人”。如今这处小巷深处的旧宅还在。
孙玉荣透露,可园史志馆还有望成为南京市地方志馆的分馆。
南朝中科院“成了”电子阅览室
作为市民文体中心,会议室、阅览室、休息室这些设施当然是必不可少的,最特别的是用得都是朝天宫附近的老地名。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叫“百岁坊”,会议室叫“讲堂大街”,休息室叫“永宁驿”、警务室叫“南捕厅”,文献室叫“津逮楼”、电子阅览室叫“总明观”,书报刊室的名字叫“冶山城馆”。市民文体中心的主任室干脆就叫评事街,因为从民国至今,众人就用“评事街”作为南京畅通民意、解决民意的代名词。
每个老地名历史上有典故,又对应着当下的新功能,堪称非常“切题”。张振荣介绍,“百岁坊”缘于古代百岁老人建坊于朝天宫七家湾附近,“津逮楼”是朝天宫地区最有名的全国文保单位甘熙故居的藏书楼,所谓“达”者,“达,近刻作逮”。故“津逮”亦作“津达”,常用来比喻为学的门径;而这处名为文献室的津逮楼则放着朝天宫街道地区的一些文献和回族“三宝”。而“总明观”就是南朝的“中科院”,当时包括祖冲之在内的最有名的科学家在此任职,车上铜人总是指着南方的“指南车”、日行百余里的“千里船”就是在这里研制。“电子阅览室取‘总明观’这个别名,非常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