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文化讯 中国人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关注与纠结,是久长的。文革结束不久后的1977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某部委当时下属的“XX部文学艺术研究室所翻译室”,就印发过一份名为《诺贝尔文学奖金和获奖者》的内部资料,集中译介了1901-1977年来获奖者名单、简介及颁奖词,并对诺贝尔奖进行了具有时代烙印的介绍与分析。这是目前有据可考的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成系统梳理诺贝尔文学奖的资讯。彼时,距离2012年莫言摘得诺奖、国人“诺奖情结”稍得宽慰已有35年。
近40年过去,在201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之际,这份“保密”材料,首次由搜狐文化面向公众披露。其间国人对诺奖的“羡慕、嫉妒、恨”,虽只是冰山一角,但折射出了“文革”这一特殊情境下政治与文学关系的微妙和历史的暧昧。
搜狐文化首次披露内部资料《诺贝尔文学奖金和获奖者》“政治倾向”:1977年的中国分析
材料《诺贝尔文学奖金和获奖者》共计2万多字,其中约六分之一的篇幅都在介绍“诺贝尔奖金”为何物,诸如“诺贝尔奖金,是国际上影响很大的一种奖金”、“诺贝尔文学奖金,在西方文学界也是引人注目的”、诺奖“笑柄”,浓墨重彩处,是特辟章节阐述“诺贝尔文学奖金的某些政治倾向”。
材料共计2万多字,其中约六分之一的篇幅介绍"诺贝尔奖金"说法A:“为了西方垄断资产阶级利益服务”
“诺贝尔奖金曾经授予了国际上许多著名的学者以表彰其科学上的功勋。但是奖金的政治倾向还是明显的。特别是它的文学奖、和平奖、经济奖往往是为了西方垄断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
说法B:“反动政治倾向 十分鲜明”
“尽管在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的名单中,也有过一些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过比较深刻的暴露和批判的进步作家,如罗曼·罗兰、法郎士、肖伯纳、高尔斯华绥等;名单中也有个别的表达了民族反抗之声的被压迫民族的作家,如波兰的亨利克·显克微支、危地马拉的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等。但总的看来,诺贝尔文学奖金的反动政治倾向也是十分鲜明的。
在对待中国的态度上,就是这种反动倾向一种表现。在历届获奖人的名单中,唯一的主要以反映中国为题材的作家,竟是歪曲中国人民形象的美国人赛珍珠。她之所以获奖,居然是因为‘她对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
“……至于鲁迅、高尔基这样真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从未被诺贝尔文学奖重视,更不可能入选,则是这项奖金的反动政治倾向所决定的……”
“意识形态”之争:美国VS苏联
材料《诺贝尔文学奖金和获奖者》,重点介绍了“北欧与诺贝尔奖金”、“美国与诺贝尔奖金”、“苏联与诺贝尔奖金”,“以期进一步了解这项奖金的性质”,并称“事实表明,在当代,某些诺贝尔文学奖金的颁发也反映了美帝国主义跟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美国:1976年“包揽全部奖金”
诺贝尔奖金建立后的头三十年中,文学奖金没有颁发给任何一个美国作家。1977年的材料中分析:“这既反映了瑞典皇家学院传统的欧洲蔑视美国文化的观点,认为美国文学只是英国文学的一个相当幼稚的直流,更主要地是反映了瑞典等北欧诸国当时对美国还未处于依附地位。”
1930年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先后共有七名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金:辛克莱·刘易斯(1930年)、尤金·奥尼尔(1936)、赛珍珠(1938)、威廉·福克纳(1949)、欧纳斯特·海明威(1954)、约翰·斯坦贝克(1962)、索尔·贝娄(1976)”。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1976年。正当美国建国200周年之际,美国人囊括了包括文学在内的七项诺贝尔奖金。一个国家包办了全部奖金,这在诺贝尔奖金历史上还是空前的。美国前总统福特在同年10月21日声明中踌躇满志地说:“我知道美国人自获悉今年诺贝尔奖金全为我国人所得后,无不深感自豪。假如艺术和科学也有奥运会式的竞赛,那么可以说1976年已由美国人横扫全场了。”
材料《诺贝尔文学奖金和获奖者》中,对这段历史的注脚落在“外交风向标”之上,援引了“米兰最大的报纸《晚邮报》”就此发表的评论:“瑞典学院把1976年度的全部诺贝尔奖金颁发给美国人,说明瑞典的外交政策有了改变,转向了美国一边。”
1976年美国“包揽全部奖金” 苏联:特别否定文学奖材料表示:“过去,苏联在很长时期中,对诺贝尔奖金,特别是文学奖金,是持否定态度的。”援引1955年出版的《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以求证明:“诺贝尔奖金的颁发,特别是文学奖和和平奖的颁发,常常是为反动集团的政治利益所决定的。”“1960年出版的《苏联小百科全书》第三版,对诺贝尔奖金也作了类似的评价。”
材料中写道:“1933年诺贝尔奖金授与了逃亡在巴黎的白俄作家蒲宁。这一事件的反共反苏倾向是非常露骨的,理所当然地受到当时苏联舆论的抨击。”
还历数前苏联作家不同的获奖际遇。譬如帕斯捷尔纳克:“在赫鲁晓夫叛徒集团篡夺了苏联领导权之后,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金授予了苏联反动作家帕斯捷尔纳克,苏联作家协会和《真理报》对瑞典皇家学院进行了谴责,帕斯捷尔纳克因而被开除出苏联作家协会。帕斯捷尔纳克也被迫给赫鲁晓夫写信,表示自愿拒绝受奖。”
譬如肖洛霍夫。“七年之后的1965年,诺贝尔奖金委员会决定把文学奖金授予赫鲁晓夫叛徒集团的宠儿、苏联头号修正主义作家肖洛霍夫。委员会主席埃斯特林说:‘肖洛霍夫虽然是一个有信仰的共产党员,但在他的著作中却完全避而不谈意识形态问题。’可见这次授奖的政治态度是很清楚的。”
材料中披露,“苏联政府这次授奖的态度跟以往大不相同。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特地给肖洛霍夫拍了贺电,说‘这是您的杰出才能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无可争辩的成就博得世界承认的又一证明。’俄罗斯联邦作协主席索波列夫还说:‘这是对公正地承认文学才华的诺贝尔奖金恢复了名誉”;“这是对社会主义文学的极大褒奖。’”
获奖者:“反动”在何处
1901-1977年间,诺贝尔文学奖有若干年因故没有颁发(如1914、1918、1935、1904、1941、1942和1943年),有些年份获奖者是两名,文学奖金共颁发给73人。 材料《诺贝尔文学奖金和获奖者》的“主菜”,是对这75年间73位获奖者名单、简介及颁奖词的集中译介。18000多字,介绍73位作家,人均着墨也就两三百字,但简略若此,也没忘对作家的“反动”进行条分缕析。搜狐文化特摘选部分,以飨网友。
材料中称赛珍珠为“反动女作家”1913年 【印度】 罗宾德罗那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 1861——1941)
“他的某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的印度人民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愿望……”
1915年 【法国】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 1866——1944)
“一九零四年至一九一二年出版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描写以个人奋斗反抗资产阶级社会的艺术家的悲剧……”
1925年 【英国】 肖伯纳(Gecrge Bernard Shaw 1856——1950)
“他的作品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象有所讽刺和批判,但在如何解决社会矛盾方面常常宣扬改良主义和阶级调和……”
1929年 【德国】 托马斯·曼 (Thomas Mann 1875——1955)
“第一部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一九零一),反映了德国一个资产阶级家庭的兴衰史。其后作品大都暴露资产阶级的弱点……”
1930年 【美国】 辛克莱·刘易斯 (Sinclair Lewis 1885——1951)
“《大街》(一九二零)和《巴比特》(一九二二)描写美国中产阶级的庸俗生活,刻划了典型的市侩形象……”
1932年 【英国】 约翰·高尔斯华绥 (John Galsworthy 1867——1933)
“晚年思想保守,在作品中美化资本主义制度并在贵族阶级中找寻正面人物……”
1936年 【美国】 尤金·奥尼尔(Eugene Gladstone O Neille 1888——1953)
“他的戏剧很多……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接触到美国资产阶级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如谋杀、贫穷、金钱、势力、种族偏见等,但却充满了悲观绝望情绪,具有浓厚的颓废倾向……”
1938年 【美国】 赛珍珠(Pearl Buck 1892——1973)
“反动女作家,出生于中国。在美国被认为是‘中国通’,翻译过《水浒》(译名为《四海之内皆兄弟》),写过一系列歪曲中国社会现实和恶毒攻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小说。她前期的代表作是《大地》(一九三一),恣意歪曲中国农村和农民形象。而她之获奖,竟然是由于‘她对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以及她自传性的杰作’。
她后期的作品更为反动,其代表作《撒旦从不睡觉》(一九六二)被拍成电影,直到七十年代西方反动派仍用作反华宣传。《北京来信》(一九五七)用极其阴暗的心理,污蔑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无产阶级专政。她的最后一部小说《梁太太的三个女儿》(一九六九)恶毒攻击我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1947年 【法国】 安德烈·纪德 (Andre Paul Guillaume Gide 1869——1951)
“……宣扬极端个人主义。前期作品《地粮》(一八九七)表达资产阶级享乐思想;后期小说《梵蒂冈的地窖》(一九一四)、《伪币制造者》(一九二六)为不道德行为辩护。三十年代初期写《从苏联归来》一书,对当时的苏联进行诽谤……”
1948年 【英国】 爱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 1888——1965)
“……反动诗人,评论家……爱略特的反动思想体系和艺术创作方法对当代资产阶级反动流派有很大影响……他在文艺评论中对文学遗产进行重新评价,肯定反动的、保守的作家和作品,竭力贬低进步的、革命的作家和作品……”
1949年 【美国】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1897——1962)
“……所谓‘意识流’反动流派的代表,创作一系列反映美国南方一些门第高贵的家族日趋没落的小说,但作者是从唯心论心理分析的角度去解释这些家族的没落的……”
1957年 【法国】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 1913——1960)
“……他在一九三四年参加共产党,同年脱党。斯大林死后,恶毒攻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
1958年 【苏联】 帕斯捷尔纳克(Boris Leonidovich Pasternak 1890——1960)
“苏联反动作家……作者通过日瓦戈医生的经历,对当时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政权进行恶毒污蔑。这部作品出笼后,苏联文学杂志《新世界》曾拒绝出版。但却于一九五七年在意大利出版,一九五八年在英国出版。接着在法国、美国出版,得到西方资产阶级的吹捧,并因此被授予一九五八年诺贝尔文学奖金。瑞典皇家学院说,授奖是‘因为他在当代抒情诗和在伟大的俄罗斯叙事文学传统领域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当时赫鲁晓夫集团认为这是一次反苏的行动。帕斯捷尔纳克被苏联作家协会开除会籍,还受到苏联舆论界的谴责。一九五八年十月三十一日他给赫鲁晓夫写信,表示自愿拒绝受奖。“
1964年 【法国】 让·保罗·萨特(Jean Paul Sartre 1905——1980)
“……近年发表著作企图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存在主义哲学调和起来……”
1965年 【苏联】 肖洛霍夫(Mikhail Aleksandrovich Sholokhov 1905——1984)
“苏联修正主义主要作家。他恶毒咒骂斯大林,攻击无产阶级专政,吹嘘苏修二十二大全面复辟资本主义的纲领‘展现了一幅蔚蓝色的诱人远景’。他向赫鲁晓夫表示‘发自内心的感谢’。他由于反革命有功被拉进苏修中央。”
1968年 【日本】 川端康成(Yasunari Kawabata 1899——1972)
“反动作家,日本笔会会长、国际笔会副会长,早年发起‘新感觉派’文化运动,反对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兴起……我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同反动作家三岛由纪夫等发表声明,攻击我‘把文艺作为政权的工具’。”
1970年 【苏联】 索尔仁尼琴(Aleksandr Isayevich Solzhenitsyn 1918——2008)
“苏联反动作家……一九六一年乘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反斯大林之机,他抛出了恶毒攻击无产阶级专政的大毒草《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这部小说发表后,他在苏联一举‘成名’,在西方世界也成为红极一时的新闻人物。他的其他作品有……《古拉格群岛》(三卷)、《列宁在苏黎世》等。这些作品都是丑化或歪曲列宁、斯大林,反对无产阶级专政的。”
1971年 【智利】 巴勃罗·聂鲁达(Pablo Neruda 1940——1973)
“诗人。追随苏修,成为修正主义分子……一九六三年在圣地亚哥一次集会上攻击我国‘搞个人迷信,执行强暴政策,是犯有错误的国家’。并攻击我揭露苏修是‘指责恩人’……”
(搜狐文化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