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两弹一星”工程与第二炮兵的互动发展
[摘 要]:“两弹一星”工程与我国战略核力量建设和发展密不可分。导弹核武器是“两弹一星”工程的成功结晶,用它武装起来的第二炮兵,也是“两弹一星”工程的直接参与者。在20世纪6、70年代的国家发展实践中,它们两者是一脉相承、关系密切、互动发展的现代科技和军事实力的卓著代表。
本文以亲身参与第二炮兵的创建、发展经历,讴歌在艰苦条件下的创业精神,旨在为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积极借鉴当年“两弹一星”工程与第二炮兵互动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当前历史时机,切实把握好发展地基反卫、战略反导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和坚定性,确保早日形成作战能力。为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国防安全,尽快建成一支可信、可靠、可使用的更高水平战略核威慑力量和太空攻防力量,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5周年,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0周年,同时也是国家召开两弹一星元勋表彰大会15周年。我们共同回顾“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历程,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我参军入伍、学习和工作都在第二炮兵,参与了多种型号导弹的飞行试验和实弹发射任务,同时也见证了第二炮兵的成立、建设和发展经历,我认为正是有了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才有第二炮兵这支战略核力量的今天。
一、“两弹一星”工程是第二炮兵成立之根
导弹核武器是“两弹一星”工程的成功结晶,用它武装起来的第二炮兵,也是“两弹一星”工程的直接参与者。在20世纪6、70年代的国家发展实践中,它们两者是一脉相承、关系密切、互动发展的现代科技和军事实力的卓著代表。
(一)“两弹一星”工程为中国核导弹力量建设提供了手中之箭
互动,泛指相关的几种或多种要素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和作用。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毛泽东这一远见卓识的指示,为我国开展“两弹一星”工程研究指明了方向。同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建立和发展导弹事业的决定;同年10月,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院长由突破重重阻力从美国回到祖国的世界著名学者,火箭技术专家钱学森担任。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顺利完成;他和全体研制人员,共同参与了近程、中近程、远程和洲际导弹,以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工作。1960年11月5日,我国第一枚“东风一号”近程导弹试射成功;1964年6月29日,东风2号导弹研制成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又成功进行了中近程导弹和原子弹相结合的“两弹结合”飞行试验;1967年6月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高唱着“东方红”歌曲飞离地球,进入了太空。至此,“两弹一星”被载入新中国科技史册,也为战略导弹部队提供了手中之箭。
(二)创办院校,为中国核导弹力量建设培养专业人才
由于导弹核武器是尖端武器,技术含量高。要掌握使用它,使导弹核武器尽早形成战斗力,必须及早创建导弹专业训练机构,超前培训人才。
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于1957年12月9日,决定由军委炮兵和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共同负责组建炮兵教导大队。炮兵教导大队是我国核导弹力量的雏形,是我国第一个地地导弹专业训练机构,当时它的规模虽然很小,但它为我国核力量建设培养了开创性人才。
为了适应核导弹力量发展的需要,从1959年开始,陆续在西安组建了炮兵技术学院,重点培养导弹工程技术人才;在甘肃武威组建武威炮校,重点培养导弹使用技师。从此,我军有了第一批专门培养地地导弹专业、指挥和使用人才的院校。
(三)组建导弹部队,为创建导弹基地奠定了基础
遵照军委:“争取尽快赶上技术先进国家军队的装备水平”的指示精神;“要求建成一支能够满足主要作战方向最低需求的各种类型的特种部队”。在1959年到1961年间陆续组建了5个近程地地导弹营。其中,于1959年10月在甘肃武威组建诞生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个地地导弹营,1960年3月18日在西安正式成立第二个地地导弹营,1961年3月10日在沈阳军区组建导弹第三营,1961年3月5日在北京军区组建导弹第四营,1961年7月1日在济南军区组建导弹第五营。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于1964年1月31日,将5个导弹营扩编为5个地地导弹团。至此,我国的导弹部队已初步形成,它为中国核导弹力量建设准备了种子部队,为创建导弹基地奠定了基础。
从1965年起,我国的远程、洲际导弹研制工作相继展开,核弹头的研制也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我军建设和核力量发展的需要,导弹部队需要一个统一指挥机构来统领,这为建立地地战略导弹部队新兵种打下了基础。1966年7月1日,总参谋部根据周恩来总理圈定下达命令,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从此,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中,诞生了一个新的现代化的高技术兵种。第二炮兵的成立,是我国“两弹一星”工程和核导弹力量互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两弹一星”精神是第二炮兵创业之魂
1999年9月18日,时为党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讲:两弹一星事业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为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特别是国防实力,奠定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它所体现出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活生生的体现,是中国人民在二十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
电视剧《国家命运》,就是以“两弹一星”工程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面对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面对超级大国的核威胁,为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了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果断决定发展我国原子弹、氢弹、导弹和卫星事业。讴歌了以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和以钱学森等为代表的老一代科学家,在那艰苦危机的年代,运筹帷幄、励精图治、不计得失、忘我工作,利用十年左右的时间,终于研制成功“两弹一星”的辉煌业绩,使我们深受教育和启迪。剧情形象生动,感人肺腑,是一部艰苦创业,发人深思的纪实影片和历史教科书。看后我热泪盈眶,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因为我曾三次进驻酒泉基地,当我看到那熟悉的场景,倍添感触,唤起我无限的回忆。
(一)三进酒泉基地射“神箭”
酒泉基地建在广漠无垠的戈壁滩上,环境条件十分艰苦,生活全靠内地供应。我们执行发射任务的部队只能住帐篷、搞野炊,粮食、蔬菜都从外地带来。六月份,酒泉基地昼夜温差大,白天帐篷内温度高达40多度,晚上则降到零度左右,真是“早穿皮袄午穿纱,怀抱火炉吃西瓜”。晴天烈日当空,部队在炎热的发射场上操作导弹,头顶烈日晒得直冒汗,大家用水把军帽浸湿坚持训练;如果遇到恶劣的天气,狂风肆虐,沙子卷起打在脸上,眼睛无法睁开。发射训练中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我们没有人叫苦叫累,大家苦中有乐,累中充满自豪。每当看到导弹竖立在发射台上,点火、起飞,像一条巨龙腾空而起,发射成功,心情无比激动,想到导弹兵背负的责任,什么困难都不在话下。
在酒泉基地,我们见到次数较多的科学家是钱学森、任新民,当时他们都已经年过半百,与我们一样同吃、同住、同工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他们为了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放弃在国外的优厚待遇,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怀;他们在国家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不计得失、励精图治,亲临现场指挥、技术把关、排忧解难、任劳任怨、忘我工作的高尚精神,值得我们与后人永远学习并发扬光大。
(二)基地初建做奉献
导弹作战基地,是担负核反击作战、战备建设和战备训练等任务的基地,设有指挥机构、导弹部队、作战、技术、后勤保障部队,建有指挥所、导弹发射阵地和各种保障设施。因此,严格保密和确保安全非常重要。为了提高生存和核反击作战能力,二炮的作战基地大都建在深山密林。1968年5月1日,我们所在的导弹团正式拨归第二炮兵某基地,6月份部队千里机动转移,进驻到人烟稀少的大山深处,住民房,搭工棚,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烧砖盖房,自建营区和作战阵地,样样都自己干。为了解决生活问题,我们开荒种地,生产自救;坚持边安家、边生产、边训练。没有训练设备,就土法上马,自己动手制作模拟器材;没有训练教材,就群策群力,组织人员自编教材、自制教具;根据“装备未到、人才先行”的培训思想,我们主动选派骨干到科研单位和装备生产厂家对口学习培训。我们在艰苦的环境条件下,经受了各种考验,为第二炮兵作战阵地建设和武器装备的发展,为我国的长矛利剑早日形成战斗力而奉献了青春和力量。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