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宇杰,湖南永州人,上士军衔。2014年3月随中国第十二批赴南苏丹瓦乌维和医疗队出征,参加国际维和行动,担负维和部队新闻报道工作。维和期间,他勤奋好学、乐于思考、肯于吃苦、甘于奉献,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完成多项任务,得到了维和部队领导和战友们的一致好评。10月7日,沈宇杰和其他中国维和队员一道,光荣的被联南苏团授予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
国际维和行动是一项艰巨的军事任务,更是一项特殊的政治任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头戴蓝盔、走出国门,一言一行无不连着国家。
作为维和部队里的警卫员和新闻报道员,沈宇杰肩上的担子可不轻:一方面和战友们一起担负医疗队站岗值勤、夜间巡逻、勤务保障等职责,必须时刻胸怀祖国,想着国家荣誉,确保大家的安全,不畏艰险、不辱使命地站好每一班岗,当好“蓝盔卫士”;另一方面还要做好维和部队的宣传工作,向外界媒体提供各种新闻资料,展示官兵们奋战在维和一线的风采,让更多人了解维和部队,理解维和军人。
为此,他除了完成岗哨执勤任务以外,白天要深入到维和部队执行任务的各个工作点,用镜头和笔记录下维和队员们履行维和任务的点滴事迹。因时间差的关系,国内比南苏丹任务区要早5个小时,为了不耽误新闻稿件的发布,他和战友经常加班加点至深夜,把白天的见闻整理成新闻稿,确保准时无误的发给新闻媒体,来不及休息,第二天还正常工作。
战友调侃:“红土地这么热,自来到任务区后,就没见你在晚上熄灯前洗过澡,你这工作热情远超红土地啊!”尽管是一句调侃的话,但这里面饱含了沈宇杰对工作的执着,特别是他对新闻工作的热爱和不懈追求,确实令战友们肃然起敬。
南苏丹,这个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去年年底再次因为内乱冲突而导致大量平民流离失所。今年4月18日,医疗队接到紧急抢救18名枪伤难民的任务,医疗队已经是第12批了,从来没有遇到过批量抢救枪伤难民的情况,慌乱在所难免,但已是第二次参加维和的医疗队队长刘晓斌,镇定的指挥医疗队员迅速按预案准备营救。沈宇杰意识到了这是一个“大新闻”,早已携带拍摄装备赶到了医疗区准备记录每一个镜头。16时30分,伤员被送到瓦乌机场。两次随救援组赶到机场前接伤员,各个抢救点来回奔跑,他全程记录了整个营救的过程。
瓦乌当地全年分为旱季和雨季,就算是雨季,白天温度也高达40多度。为了抓拍到好的新闻镜头,他几乎每天都要在40度的高温下来回穿梭在各个任务点拍摄,时间一长,人晒得像黑炭一样。
他用手中的相机和摄像机记录的是第十二批赴南苏丹维和医疗队在国内集训、任务区工作以及对外交往的点点滴滴,写下的是全体维和队员们人生中一段美好的回忆。
在他的工作电脑里一个名为“任务区影像资料”的文件夹里,密密麻麻一百多个子文件夹,清楚地保存着每一次拍摄的素材,记录了具体时间和内容,其中一个名叫“队员个人照片集”的特殊文件夹下建立了62个以其他维和队员名字命名的文件夹,唯独没有他自己的。他说:“队员们走出国门参加维和本身就是一种奉献,我只不过更为荣幸一些,能在奉献的同时也为队员们再尽一点微薄之力。”战友们见他总是在为他人拍摄,而从来没有自己的照片,有时候情不自禁会拿出手机帮他拍一些在任务区的照片以作为留念。
作为新闻报道员,他始终坚守在幕后,一直奔跑在路上。“苦是苦,但苦中有乐。”战友齐可亮说:“最令沈宇杰开心的是他拍摄的新闻视频、图片和撰写的新闻稿件发布后,给维和部队带来了知名度,激发了队员们的工作热情。”
截止到目前,他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发稿15条,省市级电视台发稿5条,解放军报发稿13篇,在新华网、中新网、人民网、军报记者网等网络媒体发稿200余篇,既做好了对外宣传工作,有力地宣传了中国维和部队为南苏丹和平建设事业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也极大的鼓舞了军心士气,使维和队员们更好地去履行维和使命。(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