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姚子青牺牲的消息传到家乡平远县后,乡人在家中设立了灵堂,各界人士前来悼念。
1950年9月3日,姚子青被评为烈士,大柘区(现为镇)政府搭台公祭。
1985年,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黄梅兴、姚子青,平远县委县政府把城镇中学改名为“梅青中学”。
……
今年83岁的姚鸿逵是姚子青的养子,六岁与父亲分离。他对父亲的记忆虽已模糊,但他说,自小到老多次参加父亲的纪念活动,父亲让他骄傲了一辈子。青山环绕之间,顶着当头烈日,老人带我们来到位于平远县大柘镇梅二村的平远县革命烈士纪念园,再次回忆父亲的故事。
书本形状的墓碑上刻着姚子青的简介:姚子青,平远人,黄埔军校第六期学员,曾任国民革命军中校营长,1937年9月在淞沪血战中壮烈殉国,年仅29岁。
入黄埔军校探救国路
平远县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冯华德因早年工作需要,多次研究、寻访姚子青事迹,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他全程陪同,并提供了众多关于姚子青的细节。
姚子青,1909年出生于平远县大柘区墩背乡一户农民家庭。虽然家境清贫,父母仍想尽办法供其上学读书。
姚子青在平远中学读书期间,成绩突出。受进步思想影响,他于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开始学习,从此踏上了抗日救国的革命征程。
在姚鸿逵的家中,有关父亲的文史资料都被老人珍藏着: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毕业证书、不同阶段的部队委任书以及任营长时的军官证等等。这些,都是姚子青戎马一生的见证。
记者从资料中了解到,1930年11月,姚子青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十一师步兵三十三旅暂编第一团第一营第三连上尉连长,后提升为副营长,由陆军五十二师一五四旅第一团第三营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高等教育班第一期步兵炮队学习。
姚子青在学习期间,上海爆发了“一·二八”事变。他听到平远同乡黄梅兴部和兄弟部队英勇杀敌,把日军打得丢盔弃甲时,高兴得手舞足蹈,激愤地对同学说:“以后日寇如果再敢侵犯,我也要像这次一样把他杀得胆寒,让他再尝尝中国人民的铁拳是什么滋味!”
赴宝山守城与妻儿分离
1933年,姚子青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毕业。193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九十八师二九三旅五八三团第三营中校营长,驻防汉口。
1937年7月7日,日寇发动“卢沟桥”事变,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当年8月13日,日本侵略军在淞沪挑起战端,拟在上海郊区的宝山登陆,从北侧迂回占领上海。这时,九十八师由汉口东进上海,姚子青率部奉命开赴抗日前线,守卫宝山县吴淞口、炮台湾。
姚子青离开汉口时兴奋地说:“现在倭贼入寇中华,我们军人报国正是时候了,倘若我在战场上以马革裹尸,那么我终生的愿望就实现了。”
由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写的《梅州抗战英烈》收录了姚子青传记,文中描述:为了专心杀敌,姚子青派人把六岁的养子鸿逵送回平远老家;将体弱的妻子林素珍和刚满九个月的女儿留住在汉口。姚子青爱自己的妻儿子女,更爱自己的国家民族,离别时,见素珍依依难舍,他一边擦干妻子脸上的泪珠,一边劝慰道:“保家卫国是军人的天职,我一定要杀敌立功,为国效劳,你们母女多保重,不要记挂我。”
一个月后,父亲与家人生死相隔,姚鸿逵对父亲的回忆停留在自己六岁那年。
守城六日与宝山共存亡
这场由姚子青指挥、激战六日的宝山城守卫之役,已被翻拍成《宝山喋血记》、《孤城喋血》等两部电影,其壮烈程度可见一斑。
8月30日,姚子青全营抵达宝山县城。因战火迫近,城内居民拖儿带女先后迁避他乡,宝山成为一座孤城。站在海堤瞭望,江上日舰虎视眈眈。面对强势的敌人,姚子青对全体官兵说:“我们头可断,血可流,宝山不可丢!”
9月1日战斗一开始,日军就集中军舰50艘、飞机20余架、坦克近30辆、步兵5000余人,向姚子青营地发动猛烈进攻。而姚子青率部英勇还击,击退了日军攻势。
从9月2日到9月6日,姚子青率部一次次击退日军的猛烈进攻,杀敌三百余人。在最艰难的时刻,他深入各战壕做思想工作,勉励全营官兵“团结战斗,坚持守地,爱我中华,杀敌立功”。
至9月7日早晨,已与敌军连续血战两昼夜的姚营官兵大部分阵亡。这时,宝山县城墙东南一角被敌舰大炮轰毁,日军蜂拥而入。姚子青率领本营仅剩的二十余名官兵与敌鏖战,子弹打完了就与敌肉搏,终因寡不敌众,宝山县城陷落,他和全营官兵血战疆场,壮烈殉国,姚子青年仅29岁。
为了纪念姚子青,宝山县曾一度改名为“子青县”。
一千五百公里外,为了纪念同一个人,梅青中学静落在平远县河岭嶂南。校园内的文化长廊上,图文并茂地详细介绍了姚子青事迹。曾在梅青中学工作的姚鸿逵最欣慰的是,父亲的英雄事迹由每一位在梅青中学就读的学生传承下去。
●南方日报记者 梁文悦
见习记者 曹菲 发自梅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