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军事 > 正文

沂蒙抗日烈士赤足染血走山路 牺牲30年家人才知
2014-10-09 19:58:28   中国涪陵网   评论:0

  48年来,刘新华老人经常翻看这封信。 本报见习记者 周国芳 摄

  近日,济宁的刘新华提供了一封尘封近半世纪的信件,只有三页71行,但记载了刘女士的父亲,一个抗日青年刘庆祥在1938年投笔从戎的故事,他曾与日寇搏斗,也曾办过抗日刊物,在24岁时被俘牺牲。在济宁居所,刘新华老人向记者展示了这封1966年的回信。                    

  牺牲近30年,家人才知经过

  “父亲刘庆祥毕业于兖州师范,后留在兖州教书,当年是知识分子,听母亲说,父亲参加革命前常有人劝说他投靠日本。然而父亲上学时就思想先进,决心抗日。‘决不当亡国奴’是他常念的话。”近日,在济宁市医药集团宿舍,刘新华老人告诉记者。

  随后刘新华向记者展示了一封泛黄的信,信中记载了父亲的抗日事迹。

  谈及这封信的来历,刘新华回忆:“当时家住东北的哥哥入党需要政审,父亲生前参加抗日的事迹鲜有人知。母亲提醒我可以问问当年和父亲一起参加革命的王蕴辉大伯,于是我写信给他,这封便是他的回信。”

  泛黄的信纸上,流畅的钢笔字洋洋洒洒,落款为“王蕴辉,6月28日”。

  “这封信是1966年7月份寄来的,总共三页,71行。从信中才得知父亲从投奔抗日组织到牺牲的全过程。”谈到这里,刘新华眼睛湿润了。

  王蕴辉信中写道,在日军占领汶上10个月左右,汶上县以及山东西南部尚无真正抗日武装。自己与刘庆祥是同学,也是道义知己,一起寻找抗日途径,后来得知菏泽郓城县有个“政治大队”,其中还有个老同学捎信来介绍大队的情况。

  刘庆祥与王蕴辉一起去查看后得知,该组织是国共联合抗战的组织,收罗了一批山东抗日流亡学生。

  “在郓城的中央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直属第三政治大队,我与庆祥了解到这是国共合作的抗战组织……我俩回家准备了棉衣,大概在1938年11月共同到潘溪渡参加抗战,被编入预备队的第三区队,驻管赵楼接受军事训练。”王蕴辉在信中回忆。

  在信中王蕴辉感慨:“你父亲有极强烈的爱国心,有牺牲救亡的决心,这我是深知道的。”

  激战后被俘,血洒山坡

  自从48年前收到这封信,刘新华老人就经常拿出来读,也不知读了多少遍,刘新华对信中内容烂熟于心:“在赵楼受训之后,父亲便协同打游击,在郓城西南的武安集、宋庄等村连打了两场仗。1939年春节后,父亲随大部队长途行军至沂水县的水北村,在编辑室负责出版《抗战青年》期刊。”

  信中写道,因《抗战青年》过于左倾,偏向于共产党的思想,第二期便被国民党封杀,随后日军开始了鲁西南大扫荡,政治大队转战沂蒙山区。“有时与日军仅有一山之隔,有时哨探发生接触。”

  1939年农历五月上旬,一日傍晚从南北岱崮出发行军。行军路线是沿着一条羊肠小道,上有陡高的山壁,下有百尺悬崖,崖下是水流有声的山沟。当时天极阴晦,行军一开始,雨也越下越紧。为营救掉下山谷的战士,行军人员使用了照明,暴露目标,与设伏日军开始了激烈的近距战,最终刘庆祥与二十多名战士不幸被俘。

  当时一起被俘的王伯平是大队的秘书主任,但因为骗得日军信任并未被杀,他曾跟王蕴辉说,被俘的二十余人被捆了起来,用一条绳牵着走,赤足走了一天的山路,个个两足血染,到了傍晚,在一个山坡上被日军杀害。

  刘庆祥牺牲时年仅24岁。

  女儿心愿: 希望能给父亲一个评论

  作为唯一记录父亲牺牲情景的信件,刘新华异常珍惜,并将它装订封存。谈到父亲在沂水县壮烈牺牲的场景,刘新华哽咽:“王蕴辉信中描述的场景,如今仍历历在目。父亲与王蕴辉奔赴郓城参加政治大队时,我还在母亲腹中。父亲牺牲后,我便成了遗腹子。”

  信中记述,王蕴辉当年从枪林弹雨中成功突围。写信时虽已年过五旬,但回忆刘庆祥投笔从戎的事迹,他称,突然提起仍痛心不已,作为刘庆祥的道义知己,共同出入于生死患难之间。由于残老昏颓,实不能说明很全,但主要情节是永不会忘记的。

  不过在最后王蕴辉写道,因为当时汶上并没有中共抗日武装,所以加入了国共抗日的联合组织,刘庆祥肯定是为抗日而死,也算是烈士。

  对于这封信,刘新华说,“书信保存至今已近五十年,每次读都有新感受。从信中才知父亲原来是爱国的无名抗日英雄,希望有关部门通过查找资料,给我父亲一个评论吧,也了却做子女的心愿。”

  刘新华说,当然,自己目的主要是借着抗战胜利六十九周年的时机,公开日军恶行。

  本报见习记者 周国芳

责任编辑:  来自:[db:来源]

相关热词搜索:30

上一篇:乌克兰成“有核国家”? 俄专家:乌具相关潜力
下一篇:日本安保政策再次转变 自卫队将扩大对美支援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