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平安南道的桧仓郡,在中国人民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意义。这里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所在地,而且保存有朝鲜境内面积最大的一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今年中国在迎来9月30日首个“烈士纪念日”前夕,《环球时报》记者从平壤出发,跋山涉水来到群山腹地中的桧仓郡,拜谒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旧址和志愿军烈士陵园,祭奠志愿军先烈的忠魂。
设在坑道中的志愿军司令部
桧仓郡位于朝鲜平安南道,距平壤以东100多公里,四周依山傍谷,层峦叠嶂。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后,司令部曾几易其址,于1951年下半年迁至桧仓,直至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这里是朝鲜有名的盛兴矿区,志愿军司令部当年就是设在一座旧矿井里,有着长长的坑道。坑道入口处西侧的石室是彭德怀司令的宿舍和办公室,室内依然保留着他当年使用过的木制办公桌、电话、台灯、衣柜、暖水瓶等。墙上挂着战线态势图以及金日成与彭德怀交谈的照片。
从石室可以直接拐入坑道。坑道里灯光微弱,阴凉潮湿,走了几十米后分成两个岔口,其中一条路与志愿军作战指挥室前后相接。作战指挥室面积约180平方米,可容纳百人,战时很多重要的军事会议都在这里举行。室内摆放着长桌,迎面墙上的作战地图特别醒目。地图上,上甘岭、金化、金城等著名战场的地名清晰可见。四周的墙壁上,除了挂着珍贵的历史照片外,还有一幅金日成1953年的中文题词:“中国志愿军弟兄们,你们流下的鲜血和贡献,朝鲜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朝鲜最大的志愿军烈士陵园
离志愿军司令部旧址约5分钟车程,就到了桧仓郡的志愿军烈士陵园。在朝鲜近百座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中,桧仓的这座陵园是面积最大也最为公众所熟悉的。陵园依山而建,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朝鲜战争期间,这里原本是志愿军的简易墓地。1954年,停战协定签署一年后,志愿军烈士陵园开始兴建,1957年建成,占地面积9万平方米。2012年10月,在中朝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该陵园经过一年半的修缮改建后又再次竣工。
山脚下,陵园的石质大门朴实无华,默默守护着志愿军烈士的英灵,无言述说着那段捍卫和平的历史。大门上方用中朝两国文字刻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的字样。沿着长长的台阶缓缓拾级而上,仿佛真切感受到台阶上所承载的历史厚重的力量。在陵园的第一层,一座中国古式琉璃牌楼迎风而立。正面是时任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主席郭沫若题写的横匾“浩气长存”。经过牌楼,迎面是一座绿瓦红柱的六角纪念亭,亭里的白色纪念碑为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所立,碑上正面刻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烈士永垂不朽”字样,背面刻有纪念碑文。纪念亭横梁上的彩绘描绘了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烈士的事迹。
经过纪念亭,来到陵园第二层的小广场上,一座14米高、手握钢枪、身披斗篷的志愿军英雄铜像在广场中心巍然屹立,在蓝天青山衬托下透射出中国勇士的大无畏精神。铜像底座由花岗岩砌成,正面和背面分别是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和内阁1957年所立朝文碑文“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旗帜下用鲜血凝成的朝中人民的友谊万古长青”和“长眠在这片土地上的伟大的中国人民的儿女们在反对美帝的共同斗争中留下的丰功伟绩在朝鲜人民的历史上闪光”。碑文上方是和平鸽徽章,并刻有中文的“和平万岁”字样。铜像底座两侧分别是彭德怀与郭沫若题写的中文碑文。广场四周排列着毛泽东主席的亲属、中国驻朝鲜大使馆等种下的松柏。
毛岸英在朝鲜家喻户晓
走过铜像继续拾级而上,一个椭圆形喷水池后是一面写着“向烈士致敬”字样的琉璃瓦影壁,两侧是反映中朝人民并肩战斗场面的铜雕壁画。影壁后方便是烈士墓区,包括毛泽东主席长子毛岸英在内的134名烈士长眠于此。单人单墓,每一个坟冢前都立有石碑,碑前写有烈士姓名,碑后写有中文和朝文的简单生平,其中3座墓碑上写的是“无名烈士”。134座水泥浇筑的圆形白色烈士墓排列得整整齐齐,所有墓旁都种有一株当年从中国移植过来的东北黑松。顺着一个个墓碑看过去,墓碑上的红五星映衬着一个个鲜红的烈士名字,他们中有工兵,有警卫连战士,有驾驶员,有通信兵等,来自五湖四海,却为了捍卫和平的信念共同长眠在这里。
墓地前排正中是毛岸英烈士墓。当年陵园初步建成后,毛岸英烈士就迁葬到这里。大理石墓碑白底黑字,刻着“毛岸英同志之墓”,碑旁则树立着毛岸英烈士的半身铜像。毛岸英在朝鲜可谓家喻户晓,中国电视剧《毛岸英》在朝鲜播出时非常受欢迎,“湘水之岸,英木苍苍,身在异域,魂归故乡……”很多朝鲜人都会演唱剧中的这首主题曲《日月同光》。 站在烈士陵园中环顾四周,漫山遍野的青松翠柏默默倾诉着对可歌可泣的英雄的深情怀念。清风拂过,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仿佛又回荡在耳畔:“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