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国首个烈士纪念日。自1999年开始,本报发起并推动了福州一批革命烈士纪念地的诞生,在一批老红军、老八路、老地下党员和当地老交通员、老游击队员的帮助下,记者参与了寻找革命烈士遗骨、确认牺牲地、建立烈士墓全过程,了解和掌握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福州雨花台”之称始于何时?
福州本无雨花台,只是因为在腥风血雨的年代,一批又一批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信仰,慷慨于西门外鸡角弄赴死,后人将之称为“福州雨花台”,此处成为人们凭吊先烈的地方。
谁首次将鸡角弄称“雨花台”?1999年8月17日是福州解放五十周年纪念日,为追寻这座历史古城获得新生的历程,本报从1999年春节过后即派出记者进行深入采访,由于记者曾在部队做过党史征集,并结识众多参与解放福州的老首长,使得采访十分顺利。为完整展现福州解放历程,记者开始挖掘中国共产党在福州点燃革命火种并星火燎原的过程,相继推出了《播火者当年二十三岁》《壮哉!刑场上的爱情宣言》等一批介绍1949年前中共福州领导人的报道,采访中发现他们在福州就义地都指向同一处:西门鸡角弄!
200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本报3月着手启动大型报道《风展红旗80年——共产党人在榕传奇》,记者开始了寻找鸡角弄的历程。
西门外鸡角弄在哪?记者在采访老地下党员王实时,这位年逾八旬的老人当说到鸡角弄时,眼里突然泛起泪花,他曾参与地下党组织的到鸡角弄劫刑场救战友,但后来没有成功,亲眼目睹战友牺牲。听记者说到鸡角弄,老人情不自禁叹道:“那不该叫鸡角弄,那是我们福州的雨花台。”
采访王实第二天,他带着我们重走当年刑场劫囚车的路线。当年警察分局设于今日鼓楼鼓西路尽头,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曾是省直机关门诊部,现为省冶金厅宿舍。当年,王实的战友被捕后关押于此,地下党探知刽子手行刑时间后,组织地下党人伺机劫囚车。
13年前那个冷雨飘洒的3月,王实带着我们重走了这条路,前行的步子在当时福州市乳品厂停了下来,他指着那片矗立着几棵树的荒草地,说:“就在那!”
由此,我们知道那就是曾倒下无数革命者的鸡角弄,那就是“福州雨花台”!
“雨花台”烈士事迹非常感人
自那天之后,我们展开了对牺牲在鸡角弄的共产党人事迹的收集和采访,收获到的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1927年4月27日,年仅23岁的中共福州首任地委书记方尔灏与另外6名福州第一批共产党人一起,从容走向了鸡角弄,成为福州革命史上第一批牺牲的共产党员,他们牺牲前齐声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让当时周边百姓第一次知道,有一批名叫“共产党”的青年不怕死。
福州普通市民第一次听到《国际歌》,也是在鼓楼至鸡角弄这条路上。1926年在北京大学入党的郑长璋,1927年4月27日深夜在被押往鸡角弄途中,一路高唱《国际歌》,歌声在寂静的夜空里回响。
陈祥榕、黄孝敏、王于洁、潘涛、余长铖……每一位在鸡角弄就义的共产党人都以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告诉人们什么是真正的中国共产党人。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发生在鸡角弄的一场“刑场上的婚礼”:第二任中共福州地委书记徐琛,与中共福州地委妇女部部长余哲贞,在革命工作中相识相爱,但没有时间举办婚礼。1927年4月13日,他们不幸被捕,6月2日两人同时被敌人押到鸡角弄,相爱的他们第一次在公众面前激情相拥。生命的最后时刻,余哲贞昂起头,大声地对敌人说:“我们不曾举行过婚礼,让你们的枪声,成为我们婚礼的炮竹吧!”说着,她与徐琛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深情地相视一笑,罪恶的子弹此时响了,两位风华正茂的革命者倒下。
我们收集的大量革命先烈的故事,让我们确信王实老先生言之有理,鸡角弄无愧于称为“福州雨花台”。找到不少先烈遗存
2001年3月26日,老地下党员王实再次带着我们来到鸡角弄,老地下党员陈振涛也第一次与我们同行,共同寻找革命先烈遗存。
福州乳品厂的门房老工人听说我们来寻找当年革命者饮弹洒血的地方,立即打开大门,说:“我带你们去!”他把我们引到厂里已经荒废的煤场,当年在这里建煤场时,他们挖出一筐筐白骨,还挖出许多铁脚镣、手铐。
记得那天老地下党员王实、陈振涛领着我们沿着小道,向荒坡深处走去。当时福建省年龄最大、党龄最长的女共产党员是苏华,他俩记得苏大姐丈夫王于洁就是在这里与其他几位共产党人一起被敌人枪杀的。解放后,苏华在这里找到了丈夫的遗骨。
厂长刘声锵不到40岁,他一进厂就听退休老工人讲过,厂制冷机房前有两棵老荔枝树,敌人最早就是在那里枪杀共产党人。
本报率先报道“福州雨花台”
2001年3月26日,本报在头版头条,以《福州也有个“雨花台”》为题,介绍了牺牲在鸡角弄的部分先烈的故事,因当时临近清明,本报提议“让我们捧束鲜花来到西门外鸡角弄”。在这篇文章的最后,记者特意标出“如果上述提到的革命先烈今天还有亲人在福州,请与本报联系”,记者留下了自己当时的传呼机号码,希望能组织一次先烈后人祭扫英雄之地的活动。
第二天,本报再次在头版,以《“雨花台”上觅忠魂》为题,报道记者与王实、陈振涛在鸡角弄寻找先烈遗存的经过。
自2001年3月26日本报开始寻找在“福州雨花台”牺牲的革命先烈及后人,短短3天时间本报就寻找到27位就义于此的烈士,并寻找到更多悲壮的故事:
最早牺牲在鸡角弄的革命者是共青团福州地委组织委员兼工农委员翁良毓,他受李大钊指派,从上海回福州创立团组织,1926年10月牺牲时,离20岁生日还差4天。翁良毓血洒鸡角弄后,母亲抱着爱子的遗体哭成泪人。她东挪西借凑足20块大洋,才掩埋了儿子的忠骨。
郑长璋牺牲后,父亲从闽东赶来,在鸡角弄已认不出儿子血肉模糊的脸,最后凭着口袋里一方绣着“革命同胞”的手帕,认出这是郑长璋妻子所绣,才断定这就是为革命捐躯的儿子。
…………
2001年3月30日,本报在头版以《英雄亲人今安在》为题,报道记者穿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寻找“雨花台”烈士故事的经历。
在过去的13年里,每年的清明节和“七一”党的生日那天,都有烈士的后人和市民来此凭吊。(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