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我军开展了首次基于信息系统的实兵对抗综合卫勤保障演习——“卫勤使命-2014”。
战救系统与指挥系统融为一体
红军官兵在装甲车辆的掩护下迅速向敌方阵地突进。突然,一名战士受伤倒下。受伤战士身上的伤情传感器瞬时将战士姓名、受伤地点、伤情伤势无线传输至军医搜救手持机。记者掐表一算,从战士受伤倒地,到军医找到伤员并展开救治,不过短短几分钟。
演习专家指导组信息系统组组长、南京军区85医院副院长连平说:“利用实兵对抗战救信息系统,军医可以顺利找到伤员,基本能够把握战场救治的‘白金十分钟’和‘黄金一小时’,使伤亡率降到最低。”
连平是这套系统的主要研制人,他告诉记者,这套系统在所有参演官兵和战车上均加装了传感器节点,实时感知伤员在何处、受损车辆在哪里,以及伤情、伤类。同时,伤情信息还能推送到一体化指挥平台,以使导演组了解到整个战场的伤情态势,判断战局。这套系统还可以随机产生模拟伤员与伤类伤情,牵引卫勤保障训练开展;自动传输伤类伤情、伤员流转、药材消耗等信息;初步解决了战救数据与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信息共享的难题。
缝合战救与作战“两张皮”
“前方阵地救护所遭敌炮火攻击,多名医护人员受伤,医疗队迅速前往救助!”进入纵深阶段,战斗陷入白热化。接到命令后,野战医院迅速组织野战医疗队前出接替“红军”救护所保障任务。
随即,直升机医疗救护队派出手术组前出支援。直升机后送医疗队出动直升机前接“红军”救护所伤员,并送至空运中转站医疗队。后方医院与野战医院开通远程医疗系统,实施远程医疗技术指导。野战血站、野战药材保障队也不断向野战医院补充血液制品和药材。同时,野战医院分别向卫生列车医疗队、空运医疗队后送伤员……
“这次演习没有任何预案,完全是根据战场走势随机产生伤员。”演习评估考核组组长、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王延军说。
记者了解到,此次演习将战救与作战“两张皮”缝合起来,是一次探索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卫勤保障的研究型演习。深入探索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卫勤保法训法、力量编组运用、信息系统构建、保障能力考评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卫勤保障理论创新和第三代卫勤装备研发提供数据支撑。
新式卫生装备的集中展示
我军在火线救治环节上研发的单兵急救包、战位急救包、新型卫生员背囊和军医背囊等系列战救器材,在演习中首次亮相。其中,单兵急救包根据大出血、张力性气胸、气道梗阻三大战场死亡的重要原因设计,方便单兵单手操作。战位急救包聚焦装甲车辆内救治难的问题,让伤员可以迅速展开自救互救。
野战储血方舱也是首次亮相。储血方舱可在10分钟内展开,最大储血量可满足大约3万人一次作战所需的血液保障量。它集中了多项自主新技术:射频信息管理系统保证血液批量、快速入库;相变保温材料可以在停电的情况下,维持血浆零下18℃达72小时;快速溶血比色法可在5分钟内进行血液溶血检测。
伤员急需大批量快速后送,卫生飞机和卫生列车大显身手。
参加这次演习的卫生飞机一次起飞,可同时空运后送两名危重伤病员、16名中重度伤病员和16名轻伤员,配备了生命支持系统和空运医疗专业救护力量,能够对危重伤员实施持续医学监护和紧急救治。对于中轻度伤员,卫生列车则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按照最大编组,可以一次性接受数百名卧姿伤病员,并具备完成后送途中伤病员紧急手术、急救复苏、重症监护等不间断救治能力。
演习总指挥、北京军区副司令员韩卫国说:“卫勤保障是未来战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演习为今后的卫勤力量建设和卫勤保障训练提供了范本。今后的演习中,卫勤保障必须常态化,实现卫勤力量实保化、实救化,要让官兵看到我们有一支信得过的医疗队伍。”(记者 张 强 通讯员 乌兰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