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怀着航空报国的梦想,考入西北工业大学。在国外工作数年,毅然抛弃优渥待遇回到祖国,投身新型无人飞行器研发。他主持研发的新概念飞行器“风火轮”,在世界上首个实现了“摆线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梦想。
树立航空报国梦想
胡峪是西北工业大学青年教师,父母在空气动力研究机构工作。受家庭环境影响,从幼时起,“航空梦”就在他心灵中播下了种子。梦想有一天,能像米高扬、苏霍伊、陈一坚、杨伟那样,成为卓越的飞机设计师。
怀揣着航空梦,胡峪1992年考入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2001年完成本硕博学业,进入清华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在此期间,他萌生了研制“滚翼机”的想法。
飞机诞生一百多年来,航空界先驱一直寻求一种既能垂直起降,又能高速巡航的飞行器,以减小对起降场地要求,适应战场环境。但目前研制成功的此类飞机,要么不能很好兼顾垂直起降和平飞的效率,要么结构复杂、成本过高。
在此背景下,基于“摆线桨”的垂直起降飞行器呼之欲出。理论上说,与传统固定翼、旋翼飞行器相比,这种新概念飞行器对场地要求低、噪声小、机械效率高,而且能任意悬停,在狭小空间更具优势。
“但当时只是一种设想,这种飞行器是什么样子,该如何设计,一直都无章可循,完全从零开始。”胡峪说。
放弃优渥待遇回国追梦
要做就做世界先进的,做别人没有做成功的。凭着这个信念,胡峪在清华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期间,完成了基础理论研究、实验测试等一系列工作。并且在国际上首个实现空中悬停,取得重大突破。
前期研究充分证实了新概念飞行器在多项性能指标上的优势,更加坚定了他继续研究的信心。然而此时,他面临了人生的重大抉择。
新加坡国立大学工作期满后,面对现实生活的压力,胡峪不得不放下梦想,进入微软公司从事编程工作。虽然待遇优厚,但日复一日的枯燥工作,并没有让他感到快乐。在他的心里,“航空梦”从未曾远离。
“如果满足于老婆孩子热炕头,那地方真是天堂一样。”但胡峪说,看到国外航空同行不断进步,自己曾经领先的研究却早已停滞,心里非常难受。左思右想,有一天,他对爱人说:“我们还是回国吧。”得到家人的理解后,胡峪回到祖国,回到母校,重新拾起航空梦。
为什么不选择留在国外从事航空研究?胡峪说,这是慎重考虑的结果,一方面国内已经形成鼓励创新大环境,另一方面对科研项目投入不断加大,“与国外相比并不差,让人有机会把梦想变为现实”。
从零开始设计新型飞行器
走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道路,是孤独的也是艰难的。新概念飞行器的研发得到学校大力支持,但研制初期,面临不少专家质疑。
“遇到最多的质疑是:这个东西美国人干过没?美国人都没干,你们能干出来吗?”胡峪说,“但我始终相信,我们中国人也可以设计出领先世界的新型飞行器。”
2011年,胡峪和他的学生团队迎来了最大挑战:中航工业国际无人飞行器大赛在即,他们的新概念飞行器却仍不能顺利飞行。
“那个时候确实是全世界没有一架飞上去过,我心里头也在打鼓。”胡峪说。
团队成员也产生疑虑。学生焦俊说:“我自己都很怀疑到底能不能飞起来?那时候心里面空落落的,觉得在做一件没有出路的事。”
熬通宵,吃住在实验室,经过无数次摔飞机,无数次总结分析,终于在大赛前夕拿出了作品。
这是一种我们从未见过的飞行器,它没有固定翼,不以螺旋桨为动力,取而代之的是滚动的机翼,就像蒸汽船的明轮,因此叫做“滚翼机”,被团队命名为“风火轮”。
世界首个实现滚翼机飞行
尽管美国NASA、马里兰大学,韩国首尔大学等科研机构,也在从事摆线桨及滚翼机的研究,但在“风火轮”之前,世界上还没有此类飞行器自主飞行的记录。“风火轮”真正将理论变成了现实,成为世界上第一架成功飞起来并稳定可控的滚翼机。
中航工业国际无人飞行器大赛上,“风火轮”表演了斜坡起降、急速跃升、贴地飞行、楼内搜救、定点着陆、实时图传等一系列高难动作,展现出了良好的飞行性能。“风火轮”初出茅庐就荣获国际二等奖。
2013年法国国际微小型飞行器大赛上,进一步完善的“风火轮”滚翼机徐徐升起时,现场爆发出热烈掌声,最终获得特别创新设计奖,成为开赛以来首支获奖的中国代表队。“那时候自己觉得很骄傲,因为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的创新飞行器,不比其他国家差!”胡峪说。
胡峪团队还在深化滚翼机研究。他告诉记者,目前的滚翼机只是过渡产品,验证了摆线桨作为动力装置的可行性和高效性。将来会朝着更快、更安静、更高效的方向发展,比如高速飞行无人机、私人飞行器等,在军事和民用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记者 刘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