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祥祎
本版照片均由鲁能足校提供
不知不觉间,33名前往巴西留学的鲁能U15和U17队员们已经进行了两周的训练,大多数人的精神状态逐渐由刚来时的新奇与兴奋朝着平淡和寂寞转变。巴西留学进入第二周,一切开始慢慢步入正轨。
出征巴西前,在鲁能足校特意召开的欢送会上,鲁能巴西体育中心常务副总经理孙立臣给队员们打了预防针,3个月的培训期间,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克服文化差异关。“中国和巴西文化差异非常不同,这些都要你们去适应,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到了那里后,你们只能吃西餐,不会轻易开小灶。说句心里话,巴西饭刚开始吃的时候觉得味道真好,可是时间久了,真不如咱们的包子馒头,所以你们要做好心理准备。”
孙立臣的叮嘱并非戏言,来到巴西后的这两个周,队员们确实每顿饭吃的都是西餐。
巴西人平常主要吃欧式西餐,饮食文化以麻辣出名,招牌菜就是把黑豆与各式各样的烟熏干肉与白饭拌在一起。当初勒夫刚到济南时,就带着一大箱巴西黑豆,因为在中国,基本上很难吃到黑豆饭。巴西的“国饭”就是著名的巴西烤肉,库卡来济南后,第一时间到一家巴西烤肉店用餐,饭后他给出的评价是:“一点都不正宗。”
巴西的饮食习惯与中国完全不同,通俗点说,每顿饭有汤、有饭、有肉、有甜品,可是对鲁能这帮小队员们来说缺少了一股家的味道。U15队长赵剑非对记者说:“在这里吃得很好,不过过段时间可能就吃腻了,毕竟还是不太适应。”说会说一般的葡语问候语
鲁能海外青训的模式是把鲁能队员与巴西球员“混养”,共同训练、一起生活,语言不通的话会非常麻烦。“记得第一次和圣保罗U15训练的场景,和巴西球员交流太难了!完全不懂他们说什么,语言真是太重要了!我们一定会好好学葡语。”赵剑非对于刚到巴西后因为言语不通所带来的困难记忆犹新。
此次33名队员被安排在两个基地中生活,赵剑非、汪瑞祺等9人到圣保罗科迪亚基地,其他24人则安置在巴西体育中心,这也是鲁能巴西青训的大本营,目前已经完成收购工作。
为了帮助队员们克服语言关,在巴西体育中心,鲁能已经给队员们找了专门的葡语老师,过去这个星期,小球员们除了进行足球训练外,每天还要接受葡语强化,并且小有成效。U15队员柏天赐可以用中文加葡语的方式发微博:“又是一个饥饿的夜里,适者生存!Boa noite Sao Paulo。Bom dia China。”
而在科迪亚基地,鲁能也聘请了葡语老师,从昨天开始每天晚上给9名队员们上课。“现在能说一般的问候语了,比刚来的时候强太多。”语言上的进步让赵剑非很是兴奋。练控制比赛节奏大家都有进步
随着巴西生活步入正轨,队员们日常训练也稳定下来。U17通常上午训练,有时候也一天两练,U15主要下午训练。
10月6日这天,U17的四名队员跟随圣保罗U16训练,对方明天要外出踢友谊赛,所以巴西教练特意考察U17队员水平,以此决定是否带他们去参赛。从训练效果来看,四名队员发挥一般,最终落选,这让他们遭到了来到巴西后的第一次“打击”。
随后几天,U17正常训练,小挫折让他们更加努力。经过鲁能教练和圣保罗基地的协调,10月11日特意安排鲁能U17和U15的9名队员,再加上几名圣保罗球员,组成中巴联队,由圣保罗牵头联系来自圣保罗州的UHNF俱乐部梯队进行热身赛,以检验队员的训练水平。
中巴联队最终8:0完胜对手,虽然比赛中还是能看出一些在国内养成的不好习惯,不过不管是比赛节奏还是控制比赛,队员们的表现都比之前有所进步。赛后,鲁能足校常务副校长赵民和副校长李学利看望了队员,赵民对队员们的可喜变化感到满意,他鼓励大家要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巴西足球,不管生活还是训练,都要尽快融入到巴西队伍里去,尽可能地提高自己,在接下来的成长道路上,要做到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