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书画 > 正文

中国书画名家王能艺艺术人生访谈录(1)
2014-10-23 19:25:10   中国涪陵网   评论:0

  “众生门下寻访路,踏遍天涯望断秋。自少齐埋于小草,而今渐却出蓬篙。”在秋高气爽季节笔者采访了国画家王能艺先生。访谈初识,王先生对自身评价说“性之所向,心之所趋,人性应为自然属性,修行在内,本色在外,国画映物,章法天成。守于法度,归于自然。”,由于自幼对绘画痴迷,观察事物,伏案作画,养成了内外兼具的性格特色。我们的交谈从他与中国画的结缘开始,随着采访的深入,笔者发现,其实,在王先生的内心,对绘画艺术的挚爱和专注,早已塑造出他鲜明的,充满澎湃激情的洒放个性。

王能艺

王能艺

  王能艺,字,达然。龙岗墨斋主。出生于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父亲是一个着根乡土的文化人,王先生少时,因耳濡目染于父亲笔墨,言传身教,便不断激发出其心灵深处跳跃着的艺术情思蠢蠢萌动。偶然的机遇,幼年的他在道释画师那里翻阅画册,从古典名人字画和壁画中得启示,并从当地历史文化“傅山故里”“元好问诗词”“程婴救孤”等情节中细心评味,铭记于心。从那时起,他对绘画的热衷被彻底“点燃”,也从那时起,不论遇到顺境还是逆境,绘画与他结缘,悉心相伴,至今相随。

  心之所向 自然逸境

  萧瑟意境,重在修行,学而后工,不落窠臼。著名画家刘大为主席欣赏过他的创作后说:“王能艺先生的中国画创作具有浓郁的文人气息,以情立境描绘自然,殊形式之所宜,豪放中见跌宕,婉约更显淋漓,是不可多得的当代实力派画家。”“其实,学画的经历是挺苦的,要不断地去练习,去感悟。特别是对于心境的磨练,一定是要耐得住性子提得起精神。一幅国画的完成需要好几道工序,如果有哪一处没有做好,不管之前做得再好,有瑕疵,就要推倒重来。一个真正到达无为清净的人,才能到达神而通之的境界。”从王先生的话里,可以读出一种对于艺术创作追求极致的寂寞和孤独的情怀。在进行绘画创作的过程中,王能艺先生都非常注重内心的变化和诉求。人们总能透过他的作品感触到一种强大的心源力量。如果他说完成了一幅作品,那么,这幅作品必定是从他心底一份对自然世事的感悟,或是快乐的情感源泉中脱胎而来,绝非是照猫画虎的匠人之作。

  王能艺先生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美术系,兼工国画和油画。早在2009年5月,他一幅名为《走出大山》的油画作品,在全国教师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获得教师专业组二等奖。作品中一位老农送考上大学的孩子到村口,却突然仰天长望,表情中似乎是了却了一桩心愿,但却又有对孩子依依不舍的复杂心绪,身边的两个女子一个在劝说老人,一个以悠扬的笛声为亲人送行,正预示着一种悠远而悠长的祝福。哥哥牵着阿黄看着妹妹背着书包走出大山,踏上了求学的征程。作品反映了中国农村教育正在逐步走向成功。这不仅是更多农民的心愿,更是整个国家的希望。作为一个从农家走出的大学生,王先生正是通过此幅画作表达着自己真实的内心情感。

《东方日出竞朝晖》中国画 大尺整纸.jpg

《东方日出竞朝晖》中国画大尺整纸

  “不论是什么画种,只要能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与时俱进,都能激起人们最深刻的人生感受。其实,绘画这件事,无时无刻都是在与自然万物对话,都是在寻找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要善于从自然中发现,提炼出艺术元素,再融入自己的思想,最后融入笔端表达出来。”

  王先生喜作山川之游,他认为,文化艺术发展的根本之源就深埋于自然万物之灵思的土壤中,在此孕育出的,是不同民族的深邃的文化底蕴,所化于外,却仍不可具象而论的,就叫气韵,或境界。故,“着眼于境界,形成于自然”的“十字真经”便成为了他始终的艺术追求。对于其境界之说,王能艺先生诠释道:“‘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斯下矣’。这就是说,追求越高,境界越高,境界的提升包括很多方面,诸如人的修养,学识,心胸,眼界等等,是一种综合素质的长期修炼。当然,取法上上之境界,当然是变幻无穷的大自然。”

责任编辑:  来自:[db:来源]

相关热词搜索:访谈录|王能艺

上一篇:保利香港2014年秋拍收槌 总成交额超8亿港元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