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德国总理默克尔闲逛超市、向球迷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赠送足球、跟意大利总理伦齐畅谈美食——此次出访欧洲三国的李克强总理,每场活动,都从大处着眼、细处入手,个人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被外媒赞誉为“一次魅力外交”。
人未到 声先到
来自东方古国的李克强,深谙“人未到 声先到”的礼仪规则。在访德国前夕,他选择在德国《世界报》发表署名文章,开头就像一位老友聊天一样亲切自然:“我访问欧洲时到德国次数最多,而且‘常来常新’,每次都留下愉快的记忆。”
同样的语调也出现在《俄罗斯报》的署名文章上。他用“亲爱的朋友”来称呼这家媒体的读者,还向他们致以“亲切的问候和美好的祝愿”。
在此次欧洲之行的最后一站意大利,李克强不负两个拥有饮食美名国度的盛名,与该国总理话赶话,展开一段“舌尖外交”。
“中意都是有饮食文化的国家。中国有饺子、春卷,意大利有意大利面、披萨,都闻名世界。我们双方在这个领域也可以开展第三方合作,让更多的人来享受精神和物质食粮。”李克强在与伦齐共见记者时以两国美食为例,形容彼此的优势和双方合作的潜力。
不仅通过大众媒体,此访期间,李克强在会见他国领导人及发表演讲时,也熟练地引经据典,以文化上的相互欣赏,拉近彼此间国民的心理距离。
在德国他引用德国谚语“只要顺着河流走,终能发现大海”;在马可 波罗的故乡意大利,他笑称“很高兴来到不是一天建成的罗马”;在俄罗斯,他又打起了“音乐外交牌”,提起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这种为两国友谊注入人文内涵和新的活力的外事风格,深受对象国民众的认可。德国一家地铁书报店的雇员,特意将发表李克强总理署名文章的报纸放在最显眼位置。他对记者说:“我希望德国和中国的关系能一直好下去!”
俄罗斯舆论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半数俄罗斯人认为中国是对俄最友好的国家。该中心对比了2008年和2014年的统计数据,在这段时期内,持上述观点的人所占比例从23%增至51%。
意大利《晚邮报》干脆在其网站上对中意两国总理会谈后的新闻发布会进行了视频直播,让那些唯恐错过精彩片段的人们看个够,“中国总理到底说了什么,大伙儿自己看吧”!
妙语横生 幽默风趣
在此次访欧行程中,国内民众从媒体上看到更多的,不再只是客客气气的外交辞令,而是不时夹杂着妙语连珠的比喻或隐喻,展现出让人倍感亲切的机智和幽默。
在与默克尔会晤时,李克强用“吃螃蟹”来比喻中德合作,表示双方要用智慧、技术和耐心抓好落实,把“螃蟹”吃干净,不能吃一口就算了,要“言必行、行必果”,确保各项合作取得实效。
在结束与梅德韦杰夫总理的磋商后,李克强对中外记者说:“俄罗斯套娃在中国名气很大,非常受欢迎。大套娃一层层打开,不知最后有多少个,这也象征着中俄合作的潜力巨大。”他还说:“我们今天见证了许多协议的签署,不知道哪个协议会是最后一个。希望我们共同努力挖掘中俄合作的潜力,为两国的未来造福。”
而在意大利,当伦齐将两国签署的众多合作协议比作前菜时,李克强随即补充说:“伦齐总理说这只是前菜,我不仅完全赞同,还想深化一步,这只是开胃酒,未来合作规模的‘主菜’会让我们大家都超乎预料。”
正是这种充满机智和幽默的话语,熟络地拉近了所在国的亲近感,也直接惠及了中国与这三国间的务实合作。中德两国此次签下了181亿美元的大单;俄罗斯媒体用“中俄合作向前跨一大步,俄罗斯向东再转一度”来形容李克强访问俄罗斯的成果,两国“签署了将近40项合作协议,涉及能源、金融、交通、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相比之下,中意两国的大餐“食材”也毫不逊色:从生态园、标准化、农业到金融、航空,中意两国企业间签署的合作协议金额超过100亿美元,不仅领域广泛,而且更侧重于双向投资和技术等深层次合作,而不是简单的商品买卖。
仁义当头 合作在后
除了签署协议、会见、晤谈等高大上的官方活动外,李克强还将“外交魅力”展现于餐桌前、谈天中,以及送礼等细微末节中。
他为默克尔精心挑选了一把“鲁班锁”作为礼物。他说,这是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师生的作品,是中德制造合作的结晶。解开“鲁班锁”也喻意着解决难题,相信中德合作可以不断创新,共同破解世界性难题。
知道梅德韦杰夫喜欢踢球和摄影,他专门准备了一份礼物:俄罗斯国旗白蓝红三色相间的签名足球,还有一本俄文版的《中国世界遗产画册》。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两人在小树林散步时,他像多年老友一样对梅德韦杰夫说:“你去过我的家乡,已经是我家乡人民的朋友,我想借此机会转达他们对你的问候。”他还表示:“下次再来俄罗斯,我希望首站能去你的家乡圣彼得堡。”梅德韦杰夫欣然应允。
在意大利,李克强在下榻饭店小范围宴请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在“罗马没有假日”的繁忙行程中,他还不忘为两位老朋友精心准备礼物:刻有两人中文名字的寿山石印章,以此象征“心心相印”,喻示着永远的友谊。
李克强用英语对即将卸任的两位欧洲领导人说,我们是老朋友,也永远是好朋友。这一“反客为主”的举动,被媒体赞誉为“仁义外交”。
最为打动人的莫过于在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演讲时,李克强坦诚地与数百听众分享了一段“私人记忆”:“我年轻时在农村生活多年,亲身经历过吃不饱饭的艰难岁月,饥饿的记忆十分深刻。”
他因此把饥饿和贫困比喻为“无声的危机”,是困扰全人类的“阿喀琉斯之踵”。他说,人人有饭吃,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权利,是一切人权的基础。
“我们与仍处在饥饿状态的人们感同身受,我们希望看到饥饿和贫困在全球被消灭。”李克强动情地呼吁。
这种个性鲜明的外交风格,既给访问国民众留下深刻印象,拉近了彼此间的心理距离,也成功地助推了彼此间的务实合作。此次接受全俄国家电视广播公司主持人布里廖夫专访的李克强,显然给这位在俄罗斯最为知名、专访过数十位国家政要的主持人留下深刻印象。他事后评价:“我发现总理先生(李克强)是一位非常有活力、有洞见的领袖,而且他喜欢开玩笑。我喜欢这样的性格。”(沐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