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7日消息(记者刘乐)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国庆假期接近尾声,各大景区这几天迎来旅游商品购物潮。这些商品本应有极强的地方特色,然而不少游客却发现,一样的竹雕、一样的小木刀、一样的木梳。千百个景区都在卖同样的“地方特产”,旅游商品同质化、低端化现象严重。我们到底需要一个怎样的旅游消费品市场?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景区国庆假期日接待游客量3万人左右,游客在游览完景区后,会不约而同的到景区入口的旅游商品街购物,希望带走一些地方特产。然而一条街逛完,游客们却很失望。
游客姚女士:景区卖的这些字画、围巾、木梳,不光是在龙门石窟景区这有,昨天去的白马寺景区,还有关林景区也都到处可以买到,无非是价格上不同,想给家人带点地方特色都找不到。
同样的问题,记者走访了国内多个景区,情况大体一样。
游客吴女士:就是每个地方的文化不一样,风土人情不一样,同质化的东西觉得没什么感觉,还是想看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更有一些有经验的游客建议,景区买这些纪念品还不如去当地超市买。
游客于女士:我们家也挺喜欢旅游的,去过不少地方。我总结一个经验,还不如去一个大型超市买点吃的,纪念品啥的,比如沃尔玛、家乐福都有,价格挺合理,质量没问题,挺好的。
面对旅游商品同质化的问题,不少景区商家也很无奈。
山东景区商家:青岛那些贝壳,上货不贵,卖的价位不高,老百姓都能接受。咱也没做过高端的,反正这个低端的还是比较迎合市场。
河南景区商家:这没办法才卖的梳子、围巾,好卖啊。不赚钱也不能赔钱。
其实,越来越多的游客已经意识到,旅游纪念品沉淀着旅行的记忆,应该具有纪念价值和收藏价值。
游客:更多融合当地的艺术、人文,然后结合自己周边的景观,这个可能会让你眼睛一亮。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计,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但旅游业存在结构性不合理、旅游收入分配明显不均等问题。旅游购物不振仍是制约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软肋。
青岛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赵玉宗认为,旅游商品纪念品特色不足、缺乏文化内涵、低于市场需求等问题在国内旅游城市长期普遍存在,却一直难以突破。管理、开发两方面都有不尽人意之处。
赵玉宗: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角度来讲,对于当前旅游市场上的商品经营市场混乱的状态,包括规划、引导的职责,我觉得是缺失的。现在企业里面他们的困惑在哪里呢?我可以自己搞设计,但是我今天推向市场,明天后天可能就有仿制品出来了,知识产品的保护,政府有失位的现象。现有的规模小的、经营比较分散的企业,它就利用旺季去卖一些商品,赚一些小钱就完事了,他对于我们旅游纪念品消费市场的研究是非常缺失的。
另外,也有专家提出,除了商家,景区本身可以加深与各大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让其参与产品的研发,景区提供市场,最终实现双赢。